编者按:
当我们说“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当我们在决策前习惯 “权衡利弊”,当我们面对困境时坚信“穷则变,变则通”,其实都在无意识中触碰着《周易》的智慧脉络。这部被誉为“群经之首”的古老典籍,从未仅仅停留在故纸堆的文字符号里,而是如同一条隐秘的基因链,渗透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与精神肌理之中。
它不是晦涩难懂的玄学密码,而是先民观照天地、洞察人事的生命总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包容,既塑造了中国人“达则兼济天下”的抱负,也沉淀为“退则独善其身”的韧性。从传统建筑的风水格局到中医的阴阳调和,从书法的刚柔并济到处世的中庸之道,《周易》的“阴阳平衡”“生生不息”理念,早已化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融入我们认知世界、应对生活的本能反应。
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这部经典,并非要复古守旧,而是要唤醒那份刻在DNA里的文化自觉——它教会我们在变化中把握规律,在不确定中坚守正道,在传承中开创未来。这份穿越三千年的智慧,依然是照亮我们当代生活的精神火炬。
——王信浦
在华夏文明的漫长历史中,《周易》宛如一座巍峨屹立的智慧丰碑,历经数千年的岁月洗礼,依然散发着神秘而深邃的光芒。王信浦老师,作为在易学领域造诣颇深的学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提出“《周易》是刻在人体 DNA 里面的隐形基因”这一新颖观点,为我们重新认识《周易》与人类自身的关系,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王信浦老师:易学领域的探索先锋
王信浦老师长期致力于易学研究,对《周易》等经典著作有着深入的钻研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对《周易》的热爱与执着,驱使他不断挖掘这部古老经典中蕴含的奥秘,并尝试将其与现代科学、人类生活等多个维度相结合,力求为古老的易学注入新的活力与内涵。其研究成果不仅在学术层面引发广泛关注,更在实际应用中为众多人提供了独特的指引。
《周易》与人类思维根源的紧密联系
1.1 《周易》塑造认知模式
王信浦老师指出,《周易》所构建的阴阳、八卦等理论体系,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认知模式,宛如一种潜在的思维基因。从日常生活到学术研究,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无处不在。比如中医理论中,人体被分为阴阳两个方面,阴阳平衡则身体健康,阴阳失调便会引发疾病。这种思维方式并非后天刻意习得,而是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人们的认知当中,如同基因一般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判断。在面对事物时,我们不自觉地会从阴阳两面去分析,寻找其中的平衡与变化,这正是《周易》思维基因在起作用。
1.2 启发逻辑推理
《周易》中的六十四卦,通过不同的卦象组合和爻辞变化,蕴含着严密的逻辑关系。王老师认为,这种逻辑推理方式就像隐藏在人体思维深处的编码。例如,当我们在生活中面临抉择时,会不自觉地运用类似《周易》中由现象到本质、由已知推未知的逻辑方法来思考。这种推理方式并非现代意义上纯粹的数理逻辑,而是一种融合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独特逻辑,它深深扎根于我们的思维体系,如同基因般世代传承,影响着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和决策过程。
《周易》在情感与价值观层面的潜在影响
2.1 奠定情感基调
《周易》所传达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等理念,塑造了中国人坚韧不拔、包容宽厚的情感特质。王信浦老师提到,这些理念如同情感基因,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之中。当我们遭遇挫折时,内心深处会涌起 “自强不息” 的精神力量,激励我们勇敢面对困难,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而在与人相处时,“厚德载物” 的思想又让我们以包容的心态对待他人,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这种情感反应模式并非偶然,而是《周易》文化基因长期熏陶的结果。
2.2 塑造价值取向
在价值观方面,《周易》所倡导的 “中正” 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判断。王老师解释说,“中正” 观念使人们在追求成功和幸福的过程中,注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不走极端。无论是个人的事业发展,还是社会的和谐稳定,“中正” 的价值取向都如同潜在基因,引导着人们做出符合道德和社会公序良俗的选择。比如在商业活动中,秉持 “中正” 理念的企业家会注重诚信经营、互利共赢,而不是追求短期的暴利,这种价值观的形成与《周易》的影响密不可分。
《周易》与人体行为模式的内在关联
3.1 影响日常行为习惯
王信浦老师发现,《周易》的一些原则在日常生活的行为习惯中有着微妙体现。例如,《周易》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这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表现为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饮食、作息等习惯。春天阳气上升,人们会多吃新鲜蔬菜,早睡早起,以顺应阳气生长;冬天则注重保暖,适当进补,早睡晚起。这种顺应自然的行为模式,并非刻意遵循某种现代养生理论,而是在《周易》思想的长期影响下,形成的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习惯,仿佛是基因指令下的行为反应。
3.2 指导重大决策行为
在面临人生重大决策时,《周易》的影响更为显著。王老师举例说,许多人在选择职业、投资方向等重大问题上,会不自觉地运用《周易》中的思维方法来权衡利弊。他们会考虑事物的发展趋势、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如同分析卦象的变化一样,力求做出最有利的决策。这种决策行为并非简单的随机选择,而是受到《周易》思维基因的引导,体现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尊重和把握。
从文化传承角度看《周易》的基因特性
4.1 文化传承的延续性
《周易》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其思想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王信浦老师强调,这种传承并非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一种基因式的延续。从古代的经史子集到现代的文学艺术、社会科学,《周易》的影响无处不在。每一个中国人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都在不断强化这种基因。比如我们从小学习的诗词歌赋,其中蕴含的对自然、人生的感悟,很多都能追溯到《周易》的思想根源。
4.2 文化融合与变异
随着时代的发展,《周易》的基因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也会发生融合与变异。王老师认为,《周易》思想在与外来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内涵。例如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周易》的一些理念与西方管理科学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拼凑,而是《周易》基因在新环境下的适应性变化,它依然保持着《周易》思想的核心特质,同时又展现出时代的特色。
王信浦老师以 “《周易》是刻在人体 DNA 里面的隐形基因” 这一独特观点,为我们全面而深入地揭示了《周易》与人类的紧密联系。他的研究不仅加深了我们对《周易》价值的认识,更让我们意识到这部古老经典在现代社会中的深远意义。王信浦老师在易学领域的探索精神和卓越见解,无疑为易学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值得我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简介
王信浦老师,陕西石泉人,高级心理咨询师,同时担任多项社会职务:诸夏周易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国际易学联合会易学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江西三僚杨公堪舆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客座教授、石泉鬼谷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石泉道教协会会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