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2023年是“AI基础模型元年”,2024年大家开始讨论AI应用场景,那2025年呢?
当越来越多的大模型产品上线的同时,也伴随着不少产品的迅速下线;当有企业试点的速度在加快,但真正跑通业务闭环的企业仍属少数……热闹过后,AI大模型的应用,开始讲究落地性:C端产品进入淘汰赛,B端客户开始为效果买单……
在这个关键转折期,InfoQ研究中心联合中欧AI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中国大模型落地应用报告2025》,在第二届中欧人工智能领导力论坛上正式发布。报告从驱动因素、C端产品现状到B端落地现状,试图勾勒这场转折期里的完整图景,也旨在通过对技术演进、政策趋势和应用现状的分析,帮助企业更好地把握AI从认知工具向组织能力跨越的机遇,将技术潜能转化为企业战略基因。
大模型应用为何进入“下半场”了还这么难?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大模型技术迭代的速度几乎是每季度一次大更新——超大参数模型、MOE、推理成本下降、多模态登场、Agent涌现,推理模型轮番登场,似乎一切都在变得更快。但当我们深入产业场景时,却发现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节奏:企业用得上,却用不好;做了试点,却很难复制。
报告中提到,无论是搜索指数、备案数量、行业布局,还是政府政策,都已经在推动行业迈入“下半场”。但下半场拼的,不再是谁算法更强,而是谁能让AI真正落入工作流、嵌入业务线、产生可持续的价值。这场真正的转折,已经开始。更多关于驱动因素和关键拐点的拆解,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报告原文。
C端大模型产品,留得下来的有多少?
这一轮大模型热潮,几乎没有哪个赛道比C端更热闹。各类智能体、AI绘图、写真生成、AI输入法、AI聊天应用争相上架,仅2023年12月,InfoQ研究中心就记录了超200款大模型相关产品。
但如今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浮现出来:上线之后,产品去哪了?
根据InfoQ研究中心的统计,同2023年12月的在库产品相比,已有12.3%的C端大模型产品停止了运营。这仅仅是相对有声量的一部分产品,有更多的产品甚至还没有等到大范围宣传,就已悄然下架;有的依然保留在商店,但更新停滞;也有的虽然活跃,但用户使用频次逐步趋冷。
这意味着,C端产品正在从“数量爆发”过渡到“生存淘汰”阶段。技术能跑通只是门槛,能跑出用户价值飞轮,才是胜负手。
《中国大模型落地应用研究报告2025》试图从新增/留存的双维度,去还原当前C端生态的真实格局,以及其中可能藏着的下一波机会窗口。如果你对C端大模型产品的各个赛道现状感兴趣,点击“阅读原文”,获取完整报告原文。
B端落地,为何总是“试点容易复制难”?
相较于C端的热闹大战,B端的进展更像是一场“静悄悄的战斗”。从行业角度观察,有的行业已经开始让大模型深度嵌入到业务流程中,产生真实的决策辅助与效率提升;而有的还停留在“做一个演示出来”的阶段,陷入“难以规模化”的困境。
因此,报告也呈现了一些典型行业正在发生的分化情况,从中挑选了金融、汽车、零售电商和教育进行重点分析。
金融行业的推进节奏明显领先,部分银行已将大模型嵌入信审、投研、客服等业务流程;汽车行业以售后、营销和用车场景为先导,研发与生产环节仍处于试点探索阶段;零售电商则聚焦于内容生成与客服提效,但普遍面临数据结构复杂、系统割裂的挑战;教育行业热情高涨,应用方向广泛,但整体仍处于“多点试验、尚未成体系”的状态。更多完整场景分析、合作模型与典型应用案例,欢迎下载完整版报告,获取更多信息。
在大模型应用进入“下半场”的关键时刻,InfoQ研究中心携手中欧AI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共同打造的《中国大模型落地应用研究报告2025》,为行业提供了全面而深入的视角。报告不仅聚焦技术迭代的宏观趋势,更深入探讨了C端与B端应用的真实现状与挑战,洞察大模型产业未来的发展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初,中欧AI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联合智库伙伴InfoQ还共同发布过,总结了AI十大发展趋势和三大关键机遇。
如果你希望在纷繁复杂的市场中找到更清晰的方向,了解哪些产品和场景正逐渐成型,哪些合作模式更具潜力,可以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完整报告,开启大模型落地之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