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得到我们的帮助?中国必须掏3000万,还要再等我们半年!”这项技术被美德垄断,我国装置出故障,德国不仅坐地起价,还发言嘲讽我国,见此我国64岁焊工怒了:20天修好!
2025年,谁还会觉得一台机器能翻起多大浪?可在沈阳鼓风机厂,这事就扎扎实实发生了,三十多年前,工厂花大价钱从德国买了台离心式压缩机,大家都觉得这可是个宝贝。
可没想到,真出毛病的时候,这宝贝一下子成了“烫手山芋”,机壳裂了,叶轮也歪了,整个车间都跟着歇菜,工人们只能干瞪眼。
厂领导火急火燎地给德国那边发了故障报告,结果等来的消息,让人哭笑不得。人家德国工程师说,修是可以修,但得先拿三千万人民币出来,还得等半年。
说白了,就是一句话:你想用我的技术,就得听我的价,旁边还补上一句,“这东西全世界就我和美国能弄,中国要修,就按我们的规矩”,这话听着,真有点堵得慌。
车间里一片议论,大家伙都琢磨,这进口设备是好,可现在全指着别人,啥事都得看人家脸色,有人犯嘀咕,光会买,出了问题还得求人,这不就是“受制于人”吗?
谁都没想到,厂里有个老焊工杨建华听见这事,火气一下子上来了,他今年六十四,干了一辈子焊接,看看眼前这摊事,咬咬牙说:“不用等,也不用花冤枉钱,给我二十天,自己修!”
这话说得不响,可在场的人都愣住了,有人担心:这可是进口设备,材料工艺都不一样,真能修得好吗?老杨没多说什么,撸起袖子就开干。
其实,老杨想得很明白,等半年,工厂损失还不知道有多少;掏三千万,谁心里也舍不得,与其等着被人牵着鼻子走,不如自己动手,哪怕失败了也认了。
这股劲儿,就是中国工匠骨子里的“不服气”,说干就干,杨建华带着几个徒弟,天天泡在车间,进口压缩机的壳体本来是铸造的,老杨决定用焊接和拼装的方法替换。
说白了,就是用咱自己的手艺把问题部件一块块拆下来,重新焊、重新装,工艺不比原厂差,反正机器坏也坏了,拼一把没什么可丢的。
哪怕手上磨出泡,油污进了缝,老杨也没松劲儿,徒弟们都说:“杨师傅这人倔,认准的事,谁劝都没用。”
工人们看着也跟着上劲,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气——不能让中国工厂在外国人面前一直低着头。
二十天后,机器真的修好了,工厂里鞭炮都没放,可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老杨站在机器边上,拍拍壳子,小声嘀咕:“咱自己也能行。”其实,这句话说给谁听的,大家心里都明白。
这事很快传开了,外界议论纷纷,有人说,这不就是“技术自立”的缩影吗?当年吃过一次亏,后来中国的装备制造业就再没停下脚步。
谁也不想再被人牵着鼻子走,咱们不是天生就比别人差,只是有些路必须自己走一遍,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大能耐。
德国那边后来怎么说的,大家也没再太在意,毕竟,这事让人看清楚了一个理儿:技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靠买是买不来尊重的。只有自己动手,才能把命运拿在自己手里。
这事过去三十多年了,如今中国装备制造早就不是当年的样子,但那年老杨的倔劲儿,早就刻在了无数中国工人的心里。
每当看到中国大大小小的工厂里,工人们埋头苦干、自己琢磨的时候,谁还会怕什么“技术垄断”?
只要肯拼,肯钻研,咱们自己也能把难题一个个啃下来,老杨那个“二十天修好”的故事,不光是一个工厂的骄傲,更是中国制造的底气,谁说中国工人只能跟在别人后面?这口气,总归是争回来了。
说到底,技术的路没有捷径,每一次被“卡脖子”都是一堂课。有人选择抱怨,有人选择服软,但更多的人,像老杨一样,选择自己想办法。
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工匠的倔强和自信,是这个时代最踏实的底色,倚着这股劲,中国制造的路会越走越宽,谁也别想再轻易“坐地起价”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