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最近抗战电影的集中上映,是在给下一代灌输狭隘的民族主义,这种“仇恨教育”会让孩子们变成充满偏见的“工具人”。于是,他们开始公开呼吁,希望我们别再拍抗战电影,也别再宣传了。这种说法真的让人既气愤又无奈,今天,必须好好辩一遍这个理,用硬逻辑讲清楚:抗战电影到底是不是仇恨教育?
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什么是仇恨教育?仇恨教育的本意,是拿着历史的“武器”煽动后人对某个群体喊打喊杀,用仇恨捆住所有人的手脚。但你见过哪部抗战电影是让观众去恨今天日本的普通老百姓的?
就拿《南京!南京!》这部电影来说吧,它不是简单的把日军刻画成恶魔,也没有把中国人描绘成只会哭泣的受害者。它是通过小人物的命运,让我们看到了战争中真实的人间百态。
比如日本士兵角川,放走了两个中国人,并因此自杀,展现了他尚未完全泯灭的人性;再比如安全区的江淑云老师,把通行证塞给学生,自己被日军带走时连反抗的力气都没有,她藏起的学生花名册上,记着一个个想活下去的孩子名字。
电影传达的这些“人性的微光”,让我们明白:30多万遇难者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有温度、有痛感的真实过往——是做饭的妈妈、修鞋的爷爷、被毒死的小朋友,他们本可以过安稳日子,却倒在了侵略者的屠刀下。它让我们回望苦难,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为了记住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和平,我们不能辜负这份牺牲。
还有最近很火的《南京照相馆》,这部电影也被污蔑成“仇恨教育”。但实际上,电影从头到尾没有一句“我们必须以牙还牙”,它只是在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事实,提醒我们自强不息的重要性。
很多孩子看完电影,问的问题不是“为什么日本人要屠杀我们的同胞”,而是“为什么那些叔叔阿姨宁愿死,也要保护相机和底片”。他们看到的不是仇恨,是先辈们守护真相的勇气,是“不能让苦难重演”的信念。
再讲一个硬逻辑:当年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犯下的罪行,根本就不是几部电影能够完全呈现出来的。侵华日军在南京残忍杀害了30多万同胞,731部队在我们的国土上进行惨无人道的人体实验,把同胞当做冷冻试验和毒气试验的“实验品”。
这种残忍的场景,是任何导演都没法拍出来的。但我们依然要拍摄抗战电影,要向下一代展现这些历史,这是为了守护真相,也是为了替先辈们讨回一个公道。
妄图指责中国人“搞仇恨教育”的那些声音,必须先解释一下现在日本的所作所为。这些年,日本军国主义的幽灵有着复活的迹象:他们不断扩张武力,今年2月份就有一艘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导弹驱逐舰通过我国台湾海峡,甚至在为军事介入做准备;3月份,日本政府成立了统合作战司令部,妄图干涉台湾事务;他们还公开宣扬“中国威胁论”,说“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
更有日本政客每年都去靖国神社参拜,那里供奉着14名甲级战犯,其中就有南京大屠杀的指挥者松井石根。他们一边为刽子手“招魂”,一边对孩子说“没有侵略过中国”,这时候怎么没人说“是在播下仇恨的种子”呢?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更需要通过抗战电影让人们记住历史的教训。同样作为法西斯阵营的德国,在二战后对战争罪行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忏悔。德国前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隔离区起义纪念碑前的“一跪”,让世界看到了德国对历史的尊重和对和平的诚意。
但日本呢?他们篡改教科书,试图抹去侵略历史,否认南京大屠杀,还在为军国主义战犯“招魂”。他们的后人在替先辈脱罪,甚至希望先辈“荣誉加身”;而我们只是在替先辈讨回公道,只是把他们试图掩盖的事实展现出来,这难道有错吗?
我们从来不是要鼓吹仇恨和战争,毕竟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没有和平,一切美好生活都无从谈起。我们铭记抗战历史、拍摄抗战电影,也是为了让自己更加珍惜当前的和平环境,更好地发展经济。只有国家富强了,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避免再次遭受侵略和欺凌。
也许孩子们现在还不能完全看懂电影,但等他们再大一点就会明白:记住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是为了让每一个生命都被尊重,让每一段苦难都有意义,让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再也不会响起侵略者的枪声。这,才是我们让孩子看抗战电影的真正意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