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农历七月二十二,很多地方的街市就会变得喜气洋洋。香烛的火苗在风里轻跳,案桌上摆着整鸡整鱼、热气腾腾的水饺,还有面做的小元宝;门口时不时传来鞭炮声,像是给财神爷引路。
![]()
财神节最早的传说,要追溯到北魏时期。李诡祖,本是山东淄川人,做过曲梁县令。为官时他清廉勤政,疏河治水,修渠引流,还自掏俸禄救济贫民。那时曲梁百姓水患少了,地里收成都好,人心自然敬服。
李诡祖晚年嘱咐子孙,把自己葬在曲梁——“百姓爱我,我也爱他们”。去世后,当地人自发立祠祭祀。几百年间,这位好官被封为“福善平施公”“增福财神”,在天庭名号是“都天致富财帛星君”,管理人间的金银财帛和丰足日子。
后来,民间把他得道成仙的日子——农历七月二十二,定为财神节。南到澳门、北至齐鲁,港澳台到南洋华侨,商贾、渔民、农户都在这天拜祭。
![]()
诗人蒲松龄在《穷汉词》中写过穷人正月初一拜财神的情景:“忙祝赞,忙磕头,财神在上听缘由。”那份朴素的心愿,到了七月二十二,又被多了一分年中感谢的味道:有得有失,有喜有忧,拿到神前说一声“辛苦了”。
节日有仪式,也有舌尖上的记忆。财神节的三样“必吃”,既应节,更有寄意。
水饺(寓意元宝)
水饺形似元宝,热气腾腾地端上桌,像是一笼笼被煮热的好运。包饺子时,大人会把馅料调得丰盛,猪肉白菜、韭菜鸡蛋都是常选。家常做法:
面粉加温水和成面团,醒半小时,包入调好味的馅,捏成月牙状,下锅水开后煮至鼓起。吃的时候蘸点醋,加几片蒜,香得停不下来。
![]()
整鱼(寓意年年有余)
鱼不能少,少了就像故事没了结尾。蒸鱼是最受欢迎的——肉质细嫩、原味清鲜。家常做法:
鱼去鳞清洗干净,抹少许盐,内塞姜片,上锅大火蒸8分钟,撒葱丝淋滚油,再泼上蒸鱼豉油。香气腾地散开,全家人先看一眼,再动筷。
![]()
面塑元宝或甜点
北方多用面捏元宝或“圣虫”,蒸熟作为供品;南方则用糯米粉做福字糕、桂花年糕。糖香与面香在蒸汽中交织,甜入心头。家常甜点可做红糖糯米团——糯米粉加水揉团,包入红糖芝麻馅,搓圆煮至漂起,吃着软糯又甜润。
![]()
这些食物不只是祭品,也是家人之间的祝愿。每人夹一口饺子或鱼,都是把财富和平安端到彼此面前。
节日喜气,但老辈人也会郑重叮嘱两件避讳——并不完全是迷信,而是关乎心意与人气。
忌借钱不还、讨账催债
财神节是聚财的日子。这天还旧账,被看作是为财路开方便;催债、逼人交钱,则被视为赶走好运的举动。老街坊讲过一件事:某年有人偏在财神节催还货款,结果买卖黄了不说,还闹翻了情分——钱有来往,心要有余地。
忌口出恶言
节日主旨是喜庆感恩。这天起口恶语,不仅破坏气氛,也让人觉得不敬财神。即便有不快的事,也留待日后说,今天只说吉利话——“福到”“财旺”“平安”之类。语言如风,能吹散暖意,也能生火添柴。
这样的忌讳,其实是古人把“和气生财”变成了生活规范。放在今天,无非也是一句——好日子里,多一点好脸色。
![]()
拜财神,不只是求金银入袋。你会发现,许多财神节的仪式,都在劝人感恩、守信、和善。
供整鱼,是提醒人把握丰收与富足;包水饺,是期待家里“包住”好运;吃甜点,是愿言语心思甜润待人。
而“不催债”“不恶言”,背后更是对人际的珍惜——赚钱不忘留人情,和气才能走长远。
这种智慧,放在今天,依然是金科玉律。从商的看重信誉,做工的靠技艺,过日子的全凭心热火旺。
“有财要聚人,有人才能生财”,这是财神节最温柔的道理。
![]()
财神节过到夜里,月亮正挂中天。供桌上的香烟还在缭绕,碗里剩了几个元宝形的饺子。老人收拾时,嘴上念叨:“求财也要求个心齐”。
财富是日子里的盐、油、柴,少了不行,但真正能撑住一家的,是信、是情、是和气。财神节一年一度,其实是个温馨的提醒——别光想着赚,更要想着聚。
你呢?今年的财神节,会不会在包水饺时,把最鼓的那个元宝悄悄放到家里“最需要好运”的人碗里?
“财神的笑,在心上;财路的宽,在人情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