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公众号北大哲学人)
最近,程乐松教授在北京大学哲学系2025年开学典礼上的致辞爆火。本文是对其观点的商榷。
现代哲学大抵可分为两路:
一路承继亚里士多德、康德的传统,肯定科学、崇尚理性,致力于通过清晰的概念与严密的论证,生产可靠或至少可辩驳的知识;
另一路则源于对科学世界图景的不满,认为其侵蚀了世界的诗意与人的独特性,试图在均质化的知识之外寻求解脱。
前者的当代形态是分析哲学,后者则体现为浪漫派、黑格尔以降的欧陆哲学,以及某种被重新阐释的“中国哲学”。
后一路中水平高者,会从语言、历史与理解等角度,精密论证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范式差异,可视为一种严肃的人文科学路径。
而水平低者,则往往陷入情绪宣泄或经不起推敲的二元对立——诸如知识与思想、理性与智慧、冷冰冰的计算与心灵深处的呼声......并武断地宣称后者比前者更“高明”。
中国哲学的一种当代版本,近乎机械地将上述二元对立中的前项指认为“西方思想”,后项则升华为“中国智慧”。据此,尽管西方在科学、工具理性与控制自然等方面领先,但在道德、美学与人生意义等“高深”领域,却据说尚未入门。
此类论说终将滑向神秘主义。
它们诉诸一系列向你承诺无限美好却永不现形的神秘概念:与知识对立的思想、与理性对立的智慧、与计算对立的心灵内省。
它们只告诉我们这些概念“不是什么”,却从未说清它们“是什么”。
正是这种模糊性,为各种空洞的大话提供了寄生空间。
北大程乐松教授的开学演讲,在一定程度上复现了上述困境。
他强调哲学的高度个体化,否认其能提供标准化答案,也无法像理工科那样通过共同体协作持续进步;
他断言理性无法指引生活选择,仅能提供工具性的“小道”,谨防陷入精明的计算;
他主张人生没有标准答案,故不应轻易质疑他人,因为无人能替你回答何为值得过的生活。
这些全是否定性的断言。那么,正面的建设性方案何在?
演讲给出的核心命题是:“哲学是心灵的事业,而且最终面对的是自己的心灵世界。”
我认为,此演讲的吸引力并非来自哲学辨析的深度,而在于它以哲学修辞所包装的陈词滥调:不必功利,要勇敢做自己,每个人都是最好的自己......
这些话语在漂亮之余,尽是空洞。
它无法回答:
若找不到工作怎么办?
若买不起房怎么办?
它未能切中任何现实症结。而回避真问题,岂能助人过好生活?
究竟何为“心灵”?
“诉诸内心”又所指为何?
所谓心灵,不过是先天性格与后天社会化共同塑造的一系列偏好。
若某人之“心灵”本就庸俗,听从内心岂非意味着急功近利?
届时,大概又会辩称:这并非聆听“内心最深处”的声音。
这类论说总是向你承诺一个可轻松获取的完美答案,用深奥的修辞诱你忘却现实的艰难。
这或许是哲学在社会中换取热度与资源的生存策略——一种更精巧的心灵鸡汤。
知识的创造需要成本,
您的支持是良性循环的开始
如果 你喜欢纸质刊物的踏实感,
可以带本《三联生活周刊》在身边
优质纸媒代表,
浮躁生活的良师益友,
三联是为数不多值得信任的存在,
《三联生活周刊》2025年跨年刊订阅
全年52期每月4-5本,包邮
原价:780元
限时特惠价:390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