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开国少将,3,天歼灭一个军,粟裕皱眉头:谎报战绩要杀头的

0
分享至

1949 年 5 月 19 日,上海战役激战正酣,第三野战军指挥所里弥漫着兴奋的气息,一份来自 30 军的捷报刚被传阅,“三天歼灭国民党第 51 军,俘虏军长王秉钺” 的消息让将领们纷纷拍手叫好。

可唯独副司令员粟裕,手指捏着捷报纸,眉头拧成了疙瘩,突然对通信兵说:“立刻给 30 军发报,让他们详细上报战斗经过,一字都不能漏。告诉谢振华,军中最忌谎报战绩,这是要按军法处置的!”

满室的喜悦瞬间凝固,是啊,仗有多难打,将军们都知道。

这份辉煌的捷报,究竟是怎么打下来的?

上海战役打响前,汤恩伯靠着蒋介石的信任,在上海布下了 “铜墙铁壁”,6 个军 20 个师,配着坦克、装甲车,还拉来海军和空军协同防守,甚至颁布 “十杀战令”,摆出一副死守的架势。



可在粟裕和陈毅眼里,汤恩伯不过是 “外强中干”,真正的难题,是如何快速切断敌人的海上退路,避免他们从吴淞口逃跑。

5 月 12 日下午,一道紧急命令送到了 30 军军长谢振华手中:原定 5 月 17 日发起的川沙、白龙港进攻战,提前两天打响,务必在 5 月 15 日前拿下两地。

谢振华看着命令,心里咯噔一下,此时 30 军正在向浦东推进,距离川沙足足 300 里,这一路全是敌占区,天上有国民党飞机轰炸,地上有零星敌军袭扰,偏偏还下着瓢泼大雨,道路泥泞难行。

“提前两天,这简直是在跟时间赛跑。” 谢振华觉得这个任务很有难度,他必须要想想办法。



没有犹豫的余地,谢振华当即做出决定:部队分成两个梯队,自己带着 88 师、89 师作为第一梯队,率先向川沙急进;剩余部队作为第二梯队,随后跟进。

这个决定冒着极大风险,第一梯队必然成为敌军空袭的重点目标,一旦他这个军长出现意外,整个进攻计划都可能泡汤。可谢振华心里清楚,要断敌退路,必须抢时间。

负责防守川沙的国民党第 51 军军长王秉钺,却完全没把解放军放在眼里。

他刚在郎溪、广德战役中吃了败仗,带着残部逃到上海,不仅没受罚,还被汤恩伯委以重任。

在他看来,大雨滂沱的天气里,解放军根本不可能短时间内抵达川沙,于是他把布防的事交给下属,自己跑到白龙港的戏院里听戏去了。

“就算他们来,也得等我修好了工事再说。” 王秉钺在戏院里喝着茶,满不在乎。

而此时,谢振华的第一梯队正顶着空袭急行军。敌机低空扫射时,他们就趴在田埂里隐蔽;敌机飞走后,爬起来继续跑,雨水和泥浆裹满了军装,不少战士的脚磨出了血泡。



谢振华的脸颊被炮弹飞溅的石子划伤,鲜血混着雨水往下流,他却只随便用布条缠了缠,依旧走在队伍最前面。

两天时间,他们硬是在敌占区里奔袭了 200 多里,悄悄抵达了川沙以南的江家路镇。

抵达江家路镇后,谢振华没有急于进攻,而是让部队隐蔽修整。



他知道,王秉钺的 51 军虽然轻敌,但兵力和装备都比 30 军强,硬拼必然吃亏。

当天夜里,雨势渐小,谢振华带着精锐部队,借着夜色掩护,悄悄摸到 51 军的战壕外。此时的敌军还在雨中打盹,根本没察觉危险降临。

随着谢振华一声令下,战士们如同猛虎下山,瞬间突破敌阵。

谢振华亲自带着突击队,直扑白龙港,他从俘虏口中得知,王秉钺的指挥所就在那里。当突击队冲进戏院旁的指挥所时,王秉钺正穿着睡衣整理文件,看到荷枪实弹的解放军,当场愣在原地,随后被俘虏。

军长被俘,51 军瞬间群龙无首,指挥系统彻底瘫痪。



30 军趁势追击,不到 3 天就拿下了川沙和白龙港,全歼 51 军。捷报传到三野指挥所,才有了开头的一幕。

粟裕的怀疑,并非没有道理:30 军不是华野的王牌部队,兵力比 51 军少,装备也差,怎么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全歼一个军?他怕的是前线为了邀功,夸大了战果。

直到 30 军的通信兵押着王秉钺来到指挥所,粟裕的眉头才终于舒展。

看着眼前这位穿着国民党中将制服、垂头丧气的俘虏,粟裕握着谢振华的手说:“好你个谢振华,果然没让我失望!30 军立了大功!”



原来,谢振华早就想到会有人质疑,所以第一时间把王秉钺送到了指挥部,用最直接的证据证明了战果。

这场战斗,不仅断了汤恩伯的海上退路,为解放上海奠定了基础,也让谢振华的名字传遍了全军。

1955 年,谢振华才39 岁,就被授予开国少将军衔,成为军中有名的 “少壮派” 将领。

时光荏苒,到了 1984 年,人民军队迎来大规模裁军,原来的 11 个军区要精简为 7 个,昆明军区在撤并之列。



此时 66 岁的谢振华担任昆明军区政委,军委担心他对撤编有想法,特意让杨尚昆亲自去做工作。可谢振华听完后,当即表示:“裁军是国家大事,我完全支持,绝不讲条件。”

在他的全力配合下,昆明军区与成都军区的合并工作顺利推进。

合并完成后,军委又给了谢振华一个选择,去军事科学院担任政委。

按照当时恢复军衔制的条例,大军区正职将领可被授予上将军衔,只要谢振华接受这个职位,上将的肩章几乎唾手可得。

可谢振华却摇了摇头:“昆明军区还有很多善后工作要做,我留下来更合适。”

他选择担任 “昆明军区善后办公室” 副书记,负责处理部队移交、人员安置等琐碎事务,把机会让给了其他人。



1988 年,解放军恢复军衔制,17 位将领被授予上将军衔,其中就包括接替谢振华担任军事科学院政委的王诚汉。

有人为谢振华惋惜,毕竟他错过了更进一步的机会,可他却认为军衔不重要,能为国家多做些事才重要。

从上海战役中勇挑重担,到裁军时主动让利,谢振华用一生诠释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大局观,在他们心中,个人的荣辱得失,永远排在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之后。

如今再提起 1949 年那封引发争议的捷报,人们不仅会记住 3 天歼敌一个军的辉煌战果,更会记住粟裕对军纪的严格要求,以及谢振华用实力证明自己的沉稳,还有他后来淡泊名利的选择。



这些故事,共同构成了人民军队的精神底色,胜利从不是偶然,而是靠严明的纪律、果敢的行动,以及一颗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造成的。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每一次点击
每一次点击
每一次点击,都是感恩的开始
50文章数 4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