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俗称 “牛皮癣”)秋季高发的现象,在西医和中医理论体系中均有明确的阐释,二者分别从病理生理、环境交互及整体辨证角度揭示了季节相关性的核心机制。
西医角度
气候驱动的病理生理失衡
西医认为银屑病是一种T细胞介导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遗传易感性是基础,而秋季的气候特征会通过多种途径激活或加重免疫紊乱与皮肤屏障损伤。
1.气温下降与皮肤屏障功能受损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屏障器官,其角质层的含水量和完整性直接影响屏障功能。秋季气温骤降,空气对流加快,导致皮肤表面水分蒸发速率显著上升,角质层含水量从正常的 10%—20% 降至10% 以下,出现干燥、粗糙、脱屑。
对于银屑病患者,本身存在角质形成细胞增殖过快、分化异常的问题,皮肤屏障本就脆弱。干燥环境会进一步破坏角质层的脂质双分子层结构,使屏障通透性增加,外界环境中的过敏原、刺激物(如尘螨、花粉、污染物)更易侵入真皮层,激活肥大细胞、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释放 TNF-α、IL-17、IL-23 等炎症因子,最终诱发或加重皮损。
这一机制符合西医对银屑病 “屏障 - 免疫恶性循环” 的核心认知 —— 屏障受损启动免疫炎症,而炎症又进一步破坏屏障。
2.日照减少与维生素D合成不足
维生素D不仅是调节钙磷代谢的激素前体,更是重要的免疫调节剂。其活性形式 1,25-(OH)₂D₃可通过抑制 Th1、Th17 细胞的活化(这两种细胞是银屑病炎症的核心效应细胞),促进 Treg 细胞(调节性 T 细胞)的功能,从而平衡免疫反应。
秋季日照时间缩短(尤其是高纬度地区),紫外线 B(UVB)辐射强度降低,皮肤合成维生素 D 的量大幅减少。研究显示,银屑病患者血清 25-(OH) D₃水平普遍低于健康人群,且秋季水平下降更为明显;而补充维生素 D 可显著改善部分患者的皮损严重程度(如 PASI 评分降低)。
这表明秋季维生素D缺乏是加剧银屑病免疫紊乱的重要环境诱因。
3.呼吸道感染高发与免疫激活
秋季是上呼吸道感染(如链球菌性咽炎、流感病毒感染)的高发季节。西医早已证实,感染是银屑病的重要触发因素—— 链球菌的M蛋白与人体角质形成细胞存在 “分子模拟” 现象,即二者部分抗原结构相似,感染后机体产生的抗链球菌抗体可能交叉攻击角质形成细胞,激活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反应;同时病毒感染可直接刺激 innate 免疫细胞(如树突状细胞)释放炎症因子,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
临床数据显示,约30%的银屑病患者(尤其是点滴型银屑病)的复发或加重与近期呼吸道感染相关,而秋季感染率的上升直接对应了银屑病的发病高峰。
4.生活方式与应激因素的叠加
秋季饮食结构易向辛辣、温补(如火锅、羊肉)转变,此类食物可能刺激皮肤血管扩张,加重局部炎症;同时,秋季临近年末,工作压力、作息不规律(如熬夜)等应激因素增加,而应激可通过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HPA)轴释放皮质醇,长期应激会导致皮质醇受体敏感性下降,免疫抑制作用减弱,进一步放大炎症反应。
中医角度
秋季 “燥邪” 与 “脏腑失衡” 的
辨证关联
中医将银屑病归为 “白疕”“松皮癣” 范畴,《外科大成・白疕》记载:“白疕,肤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屑,俗称蛇虱,由风邪客于皮肤,血燥不能荣养所致。” 明确指出 “风”“燥”“血” 是核心病机,而秋季的气候特征恰好与这些病机高度契合。
1. 秋季 “燥邪” 为病,易伤肺耗津
中医认为,秋季属金,主肺,肺主皮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肺主身之皮毛”),且秋季 “燥气当令”,燥邪具有 “干涩伤津”“易伤肺脏” 的特性(《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若为 “温燥”(初秋尚有余热,燥与热合):燥邪化火,灼伤肺津,肺津不能输布于皮毛,导致肌肤失养,出现干燥、脱屑、瘙痒;火热内扰营血,可加重 “血热” 病机,使皮损鲜红、灼热。
若为 “凉燥”(深秋气温骤降,燥与寒合):燥邪夹寒,侵袭肌表,阻滞经络气血运行,导致 “血瘀”,使皮损颜色暗红、肥厚、病程迁延。
无论温燥还是凉燥,均会通过 “伤肺 - 耗津 - 失养” 的路径诱发或加重银屑病,这与中医对 “白疕”“血燥生风”“肌肤失养” 核心病机的认知完全一致。
2. 脏腑失衡与季节适配失调
中医认为银屑病的根本病机是 “本虚标实”—— 本为血虚、阴虚(与肝、肾相关),标为风、燥、热、瘀(与肺、脾相关)。秋季是 “收敛” 的季节,需 “养阴润燥” 以顺应天时,若患者本身存在:
肝血不足:肝藏血,“血养肤”,肝血亏虚则肌肤失濡,秋季燥邪更易乘虚而入,加重干燥脱屑;
肾阴亏虚:肾为 “水脏”,主津液代谢,肾阴不足则水亏火旺,秋季燥邪易与虚火相合,灼伤营血,使皮损反复;
肺脾两虚:肺主皮毛,脾主运化(化生气血、输布津液),肺脾两虚则津液生成不足、输布失常,肌肤失养更甚,易受燥邪侵袭。
正如《外科正宗・白疕》所言:“风邪客于皮肤,血燥不能荣养”,秋季燥邪成为 “风邪” 的 “帮凶”,与内在的脏腑失衡叠加,最终诱发疾病。
3. 情志因素与 “悲秋” 的协同作用
中医强调 “情志致病”,《灵枢・本神》:“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秋季万物凋零,人易生 “悲秋” 之情,导致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气滞则血瘀,津液输布受阻,进一步加重肌肤燥涩。同时,情志不畅可化火伤阴,与秋季燥邪相合,形成 “燥火交炽” 的局面,加剧皮损炎症。
中西医认知的共性与互补
共性:均认为秋季 “干燥” 是核心诱因,且均强调 “内外因结合”—— 西医的 “遗传易感性 + 环境刺激(干燥、日照、感染)” 与中医的 “脏腑失衡 + 外感燥邪” 本质上是 “内因 + 外因” 的逻辑一致。
互补:西医明确了 “屏障损伤 - 免疫激活 - 炎症因子释放” 的微观机制,中医则从 “整体辨证” 角度揭示了 “气候 - 脏腑 - 肌肤” 的宏观关联,二者结合可为银屑病的秋季预防提供更全面的指导(如西医建议保湿、补充维生素D、预防感染;中医建议养阴润燥、疏肝理气、饮食调理)。
综上,银屑病秋季高发是气候特征(干燥、日照减少、感染增多)与机体自身病理状态(免疫紊乱、皮肤屏障脆弱、脏腑失衡)相互作用的结果,中西医理论从不同维度共同诠释了这一临床现象的本质。
专家简介
刘光金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医师,皮肤科主任,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进修于中国中医科学院附属北京广安门医院。
擅长专业
擅长银屑病、白癜风、湿疹、荨麻疹、痤疮、带状疱疹、扁平苔藓、免疫性大疱病等常见及疑难皮肤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
社会兼职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过敏医学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中医信息研究会青年委员会理事,山东中医药学会皮肤病委员会常务委员,青岛大学医疗集团皮肤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专科会员,中国医疗自媒体联盟首批会员,山东省中医皮肤科质量控制中心委员。 泰安市医学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泰安市医师协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常委,泰安市中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17年微博十大公益医疗大V,2018年中国青年医师影响力TOP100。在各大杂志发表专业论文3篇,在《健康报》《健康时报》《医师在线》《家庭百事通》等杂志发表科普文章数十篇。著作3部,主编《实用临床皮肤病诊疗精粹》,参译《痤疮病因与实用治疗》。
供稿|皮肤科 刘光金
编辑|杨蓉
责任编辑|展光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