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余华的小说《兄弟》。这部小说,融合了现实主义与荒诞派、黑色幽默等写作方法,以夸张而生动的情节,展现了那十年与改革开放初期的图景,揭示了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矛盾与人性挣扎。
所以这部小说,兼具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的内涵。关于那十年的描写,显然带有伤痕文学的性质。小说写中学教师宋平凡被自己的学生欺辱殴打,后被红卫兵活活打死,表现了人性在狂热之下的扭曲。
反映那十年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但余华的这部《兄弟》却是独树一帜,别有创新。余华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以不谙世事的孩子的视角去展现,这有点像电影《美丽人生》。不知余华是否借鉴此电影。
电影《美丽人生》讲述了一对犹太父子被送进了纳粹集中营,为了保护孩子的心灵,父亲利用自己的想象力编织一个又一个谎言,说他们正身处一个游戏当中,使得孩子至终没感到一丝恐惧和痛苦。
小说《兄弟》里,中学老师宋平凡从一个批斗者变成被批斗者,后来又遭受学生、红卫兵凌辱、毒打,胳膊被打脱臼,一直到最后,都在努力避免让孩子认识真相,以保护孩子的心灵,令人为之动容。
比如,宋平凡的胳膊被打脱臼后,两个孩子李光头与宋钢看见了,问他的胳膊怎么在郎当(自由摇摆,如吊儿郎当),宋平凡回答说是他让胳膊休息几天,两个孩子不仅相信,还认为这是爸爸的绝技。
运动一开始的时候,宋平凡是一个领导者,走在游行队伍前面,挥舞红旗,带头喊口号,给别人戴高帽子、大木牌。两个孩子看了,觉得自己的爸爸很威风,跟在爸爸身边趾高气扬,令其他孩子羡慕。
第二天,宋平凡就变成了被批斗者,变成了“地主宋平凡”,戴上了高帽子和大木牌,被揍得鼻青脸肿。宋平凡的学生甚至当着两个孩子的面殴打宋平凡。两个孩子虽然感到害怕,但却不理解怎么回事。
筷子被红卫兵折断扔掉了,吃饭没有筷子,宋平凡折了几个树枝当筷子,骗两个孩子说,古人就是用这样的筷子。两个孩子认出是树枝,但相信了古人就是用树枝吃饭,于是自己也很高兴用树枝吃饭。
由于妻子李兰还在上海治病,所以宋平凡被红卫兵抓去之后,李光头和宋钢就成了没人问事儿的“孤儿”,两个孩子自己开始谋生。宋钢学着做饭,一开始做不熟的时候,撒盐和酱油,也将就吃下去了。
后来,米吃完了,没发现家里还有粮票,没东西吃了,就着盐和酱油喝清水。后来发现了家里的粮票,才不至于饿死。他们还去河里捉小虾煮熟了吃。总之,在“无父无母”的情况下,他们学会了生活。
两个孩子吃虾没有忘了爸爸,他们做好了虾去送给爸爸吃。可是,宋平凡接过虾,却谦恭地递给了红卫兵。看着红卫兵吃完了虾,两个孩子流下了眼泪。而吃完虾的红卫兵拿脚踢宋平凡:“滚回仓库去!”
后来,宋平凡为了去上海接妻子李兰回来,从被看守的仓库里逃跑了。红卫兵分头追赶,有六个追到了车站,先抓到了宋平凡,他们用棍棒把宋平凡打倒在地。后来的五个红卫兵又上来狠狠地打。
宋平凡被活活打死,十一个红卫兵扬长而去。下面两个孩子上场认尸的一幕,令人落泪。宋平凡被打得面目全非,血迹斑斑满身苍蝇。两个孩子路过时没认出来,还问别人:“他是谁?他死了没有?”
没有人过问宋平凡的尸体。宋钢终于一点一点发现了“秘密”:他穿着爸爸的凉鞋,他还穿着爸爸的背心。但他们仍不能确定,又去问别人那是不是自己的爸爸,直到最后苏妈证实死者叫宋平凡。
《兄弟》成书于2008年,那时候莫言还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国内民众对于中国文学受美西方热捧,还没有现在的敏感和反感。所以,这部书后面列出了很多来自于美西方的评价。本书还在法国获奖。
这些评价与获奖,对于余华以及《兄弟》这本书来说,是客观的反映。不过,在今天的舆论环境里,这种客观反映已经失去了立足之地。余华只不过因为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侥幸躲过莫言的遭遇。
然而,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改变不了,遮掩不了,否定不了。以史为鉴,有所扬弃,方能进步。颠倒是非,过而不改,必将倒退。包括改革开放,也必须从粗粝走出来,转向精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