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咸闲
编辑|咸闲
审核|烨 Lydia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日晞研究所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留言申请开白。
颜值即正义?
漫步商业街区,迎面来的是网红餐厅的“肌肉猛男”服务员;游玩各大游乐园景区,遇到的全是美女帅哥NPC。
这些“擦边”产业逐渐地围猎了线下经济,日前,欢乐谷女团cosplay被指擦边,被紧急叫停;峨眉山职业陪爬员抱女游客,引起广泛争议......
越来越多的产业通过“颜值”和“亲密互动”为卖点的商业模式,正无孔不入地嵌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这波“擦边”经济也变得越来越“疯狂”了?它不再只是网络上的引流密码,已经演变为一股无法被忽视的实体商业力量。
图片来源:小红书
“颜值经济”升温,年轻人的“心头好”
所谓“擦边经济”,就是指通过打内容监管的“擦边球”,以软性暗示、颜值吸引、情感撩拨等方式获取流量并进行变现的经济模式。
之前,“差点忘了自己之前是干什么的”短视频话题爆火,许多主持人、护士、白领转身开始做起了团播,这样自嘲的文案,成功打入年轻人内部,但随着翻拍内容开始扎堆,这样的视频就逐渐变味。
看似是轻松娱乐,实际上却让“擦边经济”以更隐蔽、更广泛的方式钻了空,许多人觉得工作干不下去,就直接选择团播跳舞,也可以有可观的收入。
让人们觉得这种脱下孔乙己的长衫的“下海兼容”行为,仿佛是新的社会生存智慧,并且形成了一种具有极大正当性的思想。
同时,各大线下门店产业也开始借鉴这一吸引眼球的方式,仿佛不擦边就活不下去,也就催生了年轻人消费趋势逐渐开始走向娱乐化道路。
事实上,在现实压力陡增与社交关系变得疏离的背景下,这类满足情感需求的内容以模糊的边界感、略带刺激性的互动,提供了一种低门槛的情绪释放,年轻人们就更加愿意为这样的内容买单。
数据显示,中国情绪经济市场规模呈上升趋势,2024年中国情绪经济市场规模达23077.67亿元,预计2029年将突破4.5万亿元。
从心理学角度看,其实这就是一种“注意力变现”:许多年轻顾客们想要通过消费来获取情感代偿,而这些产业就是借助“擦边”策略来快速聚拢人气、实现流量收割。
图片来源:艾媒网
并且,很多“擦边”内容虽然表面浮夸,却暗中承接着孤独、焦虑等现代情绪。
游乐园NPC通过亲密互动、人设营造,为游玩者提供被关注、被陪伴的亲密恋爱幻觉,从而构建起情感粘性,就更加吸引许多游客愿意为此买单。
甚至有游客表示,花钱永远是将情绪价值放在首位的,我乐意为这样的互动买单,这比恋爱给的情绪价值多得多。
所谓的三观跟着五官走,我们可以看到,在社交媒体环境中成长起来的Z世代,他们觉得可以没有内容,但是不能没有颜值。
这些“颜粉”主力军就更倾向于为“好看的人、好看的内容、好看的体验”付费。
“擦边”为何攻势转线下
2025年7月以来,全国实体商业活力指数得分为82.0,虽然活跃程度比6月有所回,但同比仍下降3.2%。
并且,今年全国实体零售店闭店量超30万家,空置率达17.8%,客流量大幅度的减少。
连餐饮行业,在存活的200多万家门店中,有70%月营收不足,85%在“亏损”或“保本”之间挣扎;全国购物中心场均日客流也仅为0.92万人次。
在这样的消费高寒的情况之下,不同产业的线下企业就不断尝试“微擦边”的营销方式,想要抓住这一救命稻草。
他们看见了这些营销模式所带来的甜头。
深圳欢乐谷通过引进帅哥NPC,周末吸引游客游玩,入园人数已经突破了4万;海底捞也爆改“夜店”,请了大量的男模DJ蹦迪,夜间的翻台率甚至突破了10轮。
就这样,这样的擦边经济精准卡位在人们日常生活的高密度时间、地点当中。
同时,由于线上擦边内容不断同质化,流量红利变得日渐枯竭,并且监管的力度不断加强,也就促使“擦边”资本必须要去寻找更稳固、更隐蔽且能直接触达多元人群的“新蓝海”。
于是,我们就目睹了一场精心策划的“空间入侵”。
一位从业者透露:“这样吸引的线下单客消费甚至是线上的五倍以上,且更容易培养固定客群。”
娱乐至上的长期围城
在当下的社会,泛娱乐现象变得无处不在,娱乐好像成为了年轻人生活的主旋律,它确实带来了短暂的快乐,但当日常的生活也逐渐被娱乐消解后,可能就会出现大众逐渐沉溺与娱乐化的狂欢。
当线下书店推出“真空包装”的盲盒书籍,当传统茶饮品牌雇用“软色情营销”的店员,当健身房私教课程变成暧昧的身体展示......
或许,就应该开始警觉,当一切体验都被简化为感官刺激,当所有价值都被量化为搏眼球,消费行为的本身就正在经历着危险的异化。
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从“价值寻求者”转变为“流量商品”,从“需求驱动”堕入“刺激满足”。
这种异化不仅削弱了消费者独立的理性判断能力,更可怕的是,它正在减少消费行为本该具有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
但是,面对这场无孔不入的包围,就应该彻底去除消费中的娱乐元素吗?
实际上,健康的经济生态需要娱乐与深度的平衡,是需要感官体验与价值内涵双重共存的。
社会拒绝将娱乐异化为低俗刺激,防止消费文化沦为纯粹感官游戏。
真正的消费解放,不是彻底否定娱乐,而是重建消费的尊严与意义——让消费行为既能够提供合理愉悦,又能保持人的主体性;既满足情感需求,又不丧失理性判断。
唯有如此,人们才能在擦边经济的包围中,守住线下生活最后的真实性与自主性
参考资料:
1. 艾媒网— —2025-2029年中国情绪经济消费趋势洞察报告
2. 每日人物— —我在景区做帅哥NPC,一天「壁咚」300人
3. 观研天下— —中国实体经济市场发展深度调研与未来投资研究报告(2023-2030年)
4.以互联网为师,线下业态为何热衷搞“擦边”经济?
一点想法(北京)旗下矩阵公众号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中美网友“账本大公开”:原来我们都想错了?》
《“TikTok难民”涌入小红书,中美网民开启民间外交》
《“病来如山倒”,造车开始大退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