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台文艺节目中心打造中式美学推广综艺节目《衣锦天下·丝路季》,以“旅行为壳、美学为核”, 重走那条承载文明记忆的千年古道,完成了一次对丝路文化的全新解码。它不再是博物馆里静止的文物、典籍中抽象的文字,而是化作年轻人能穿、能玩、能共情的生活碎片,让观众在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中体味中式美学。
来源:传媒内参—广电头条
千年前,张骞持节,率百人使团从长安出发,一路向西,在不断探索中走出了一条连接中原西域、东西文明的丝绸之路。
千年后,总台文艺节目中心打造中式美学推广综艺节目《衣锦天下·丝路季》,以“旅行为壳、美学为核”, 重走那条承载文明记忆的千年古道,完成了一次对丝路文化的全新解码。它不再是博物馆里静止的文物、典籍中抽象的文字,而是化作年轻人能穿、能玩、能共情的生活碎片,让观众在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中体味中式美学。
8月3日,节目播出后,瞬间引发了全网热议。截至目前,共收获热搜热榜52个,节目总曝光量近1.5亿,网友们纷纷发声参与讨论。
“跟着她们重走丝绸之路,不仅能看传统服饰的魅力,还能解锁最前线的潮流密码,这波文化体验太值了!”
“小尼带着吴昕、张含韵等七位新搭子重走丝绸之路,这波‘中式美学’输出绝了!”
“从服饰到纹样,从美食到风情,《衣锦天下·丝路季》简直是为想提升美学的人量身打造的。”
“从特色服饰到地道美食,《衣锦天下·丝路季》简直是行走的生活美学指南,爱了爱了!”
打破“文化仰视”的叙事风格
让千年丝路美学生动在烟火日常里
提起丝路文化,大众的第一印象可能往往被“遥远”“高级”“古老”等需要踮脚仰望的历史符号所占据。但《衣锦天下・丝路季》偏要撕碎这种“距离感”,把丝路美学从“神坛”拉回“人间”。
节目不聊宏大的文明史,而是从“自然风光”“传统纹样”“精美布料”“地方美食”这些细节入手,通过服饰将其串联起来,由尼格买提与其旅游搭子组成衣锦团自驾丝路,在沿途的别样风景与市井日常中展示丝路美学永不褪色的生命力。
在哈萨克族毡房,满屋的羊角纹不再是艺术报告里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构成生活场景的美学底色;在哈萨克族非遗工坊,艾德莱斯绸不是非遗展厅里的展品,而是能根据皮肤色调挑选的“时尚面料”;在新疆风情餐厅,瓜果纹也不再是专业人士口中的加密通话,而是能通过小尼和吴昕的趣味小游戏记住的生活细节。
节目对华服的呈现也是一大亮点,在交河故城的夯土城墙下,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光影交错,碰撞出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时尚大秀;在赛马场,马面裙与骏马相遇,在飞驰的马蹄声中舞出流动的绝美弧度;在南山牧场,自然色彩融入新中式服装,一场在辽阔草原的秀飘逸得让人直呼“绝绝子”。
在这里,华服上的一切不再是博物馆里观赏的“文物”,而是能穿行天地、对话自然、浸润生活的 “日常”。衣锦团通过每一步的探索,让藏在典籍里的丝路美学,化作可触摸的肌理、可感知的韵律、可共鸣的情感,把文化从需要被仰视变成愿意去拥有,让丝路文化在新时代里破圈新生,这样的传承才会有更蓬勃的生命力。
撕掉“高深厚重”的严肃标签
用年轻人的语言让文化节目变得好玩起来
文化类的节目总难逃说教感,当镜头对着文物配合着高大上的学术解说,观众如同学生一般坐在屏幕前被动听课,填鸭式的知识强灌风格让文化节目丢失了越来越多的用户。
《衣锦天下・丝路季》这次就摆脱了同类型节目的高深厚重感,通过小尼为主,联动吴昕、锤娜丽莎、沈梦辰、张含韵、游天翼、唐九洲、白冰组成了一个衣锦团,逛景点、品美食、进市井、听故事、穿华服、走大秀……每一项都裹挟着生活气息,将厚重的服饰文化拆解成可感、可玩、可体验的日常片段,用年轻人最熟悉的方式,让文化传播变得 “好玩又好懂”。
在金泉商场,小尼与吴昕、锤娜丽莎通过测试皮肤冷暖色调挑选艾德莱斯布料;在平西梁村,衣锦团与00后伊犁小伙唐宝·吐尔逊哈力通过游戏探寻自然纹样;在新疆南山牧场,沈梦辰和游天翼上演了一场古今交汇的车马竞技。
节目通过日常互动把文化知识藏在游戏输赢里,把美学感知落在穿搭选择中,这种用“轻量化”的文化浸润方式,引发了许多年轻人的共鸣,也让受众在润物无声中感受到丝路文化的深厚底蕴。
同时,节目组还与红果联合定制了竖屏微综艺《与尼同行》,以小尼的视角邀请好友一起沉浸式走丝路,用新媒体高能剧情集中呈现的方式连接受众,打造记忆点,在年轻群体中形成广幅传播。截至目前,抖音主话题词 超过6000万次播放,相关视频获得百万级热度,网友们反响热烈,印证了年轻人对“好玩又好懂”的天然好感。
《衣锦天下·丝路季》这种轻量化的文化浸润,没有把传承变成沉重的责任,而是变成了跟着节目学穿搭、跟着团友学知识的轻松体验,把文化传播从“灌输”变成 “吸引”,年轻人自然会主动“破圈”参与。正如网友留言:“跟着节目学穿搭,跟着团友学知识,丝路美学就这样‘润物细无声’地长进了我的生活!”
跳出“单向输出”的文化语境
以服饰为桥让丝路美学互鉴共生
长期以来,文化输出常常会陷入“自说自话”的困境,我们总是会通过各种硬广地推的方式把自己认为好的文化符号打包输出,但是却忽略了其他地区的接受能力,能否打动人心产生共鸣。
沿着千年丝路的轨迹前行,《衣锦天下·丝路季》于第六期走出国门,走进哈萨克斯坦,为这场旅行开启了新篇章。节目以服饰为通用语言,让中华文化在与世界的对话中,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在霍尔果斯口岸,小尼和唐九洲与入境边防检查站民警通过“通关文牒盖章”互动,不仅呈现出六代国门的变迁史,更是在每一次国门的升级讲述中,将中国高质量对外开放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的生动实践铺陈出来。
每一次国门升级,都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二代国门选址重建后,中国服装开始从这里走向世界,各国人士也开始从这里了解中国时尚,这份开放与交流的使命一直延续至今;从第二代国门到第三代国门,十年间出入境人员增长了800多倍;第四代国门联检厅的启用,象征着霍尔果斯从边贸小城迈向现代口岸,边民互市贸易经济效益从2000万元增长到5亿元;第六代国门建成后,实现了客运、货运分离,满足年通关量500万人次和年通过货物量300万吨,新疆的果蔬一天之内就能摆上哈萨克斯坦人民的餐桌。
走出国门后的小尼和唐九洲,首先到了阿拉木图的地铁站,在满是异域风情的壁画与穹顶浮雕间,开启了一场地铁大片互拍行动。这场在地铁站与哈萨克斯坦的邂逅,没有盛大的仪式,却满是融入当地文化后的市井温情。
今年6月16日,借助哈萨克斯坦“中国旅游年”的契机,《衣锦天下·丝路季》通过两场活动展示了五个朝代华服演进的深厚底蕴。这些华服跨越汉、晋、唐、宋、明五个朝代,根据出土文物或传世绘画复原制作,有常服有礼服,一针一线都承载着东方美学的韵味。在“睦邻友好携手共进”2025中国-中亚人文交流活动上,尼格买提更是为中哈友谊送上由中央美术学院崔冬晖教授团队设计的盘扣画《六瑞织春》,传递出新时代丝路文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好展望。俄罗斯龙报官网、俄罗斯龙报VK社媒、俄罗斯华闻时空小程序、中亚新媒体平台哈萨风VK等海外媒体都对活动进行了报道。
当海外媒体争相报道这些活动时,证明真正能打动世界的,从来不是悬浮的“文化符号”,而是藏在服饰纹样里的生活智慧、落在烟火日常中的文化细节,当文化输出从“单向给予”变成“文明互鉴”,中华文明的生命力才能真正被世界看见。
从让观众看到文化到让观众玩转文化,从向世界讲文化到与世界聊文化,《衣锦天下・丝路季》的突破,不止是一档综艺的创新,更是一次对文化传承的启示。
千年丝路的价值,从来不在历史的尘埃里,而在当下的生活中;中华文化的魅力,也从来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能与年轻人同频、能与世界共鸣的活态美学。当丝路的驼铃声,变成了年轻人讨论穿搭的笑声;当古老的纹样,变成了现代服装上的潮流元素,这条文明之路,才算真正在新时代重焕新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