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谢谢肖主任团队,你们不仅技术好,服务态度也好,用心用力帮助我们,让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9月4日上午,在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高新区院区8楼昏迷促醒中心,患者陈女士的家属将三面印着感谢话语的锦旗送到医护团队手中,陈父紧紧握住肖文峰主任的手,眼眶泛红,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这里,虽不像综合科室那般为大众熟知,却是无数“昏迷患者”家庭重拾希望的“生命驿站”——作为西南地区首家集临床、科研、教学于一体的慢性意识障碍全程规范化诊疗中心,自2025年3月18日正式运营以来,已接诊50余名长期昏迷患者,促醒成功率超50%,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希望之光:从“沉睡”到“苏醒”,奇迹在这里频发
今年5月初,陈女士在旅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被诊断为重型颅脑创伤、深昏迷,还伴随全身多处骨折。在外院接受颅内血肿引流术及气管切开术后,她仍处于持续昏迷状态。5月27日,陈女士转至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昏迷促醒中心时,意识呈植物状态。
经过3个月的系统化促醒治疗,陈女士成功脱离微意识状态,不仅能与家人进行简单交流、遵嘱完成肢体动作,还能自主进食。“现在她连自己的手机号码和常用密码都能准确记住了……”出院前夕,守护女儿3个多月的陈父,向肖文峰主任分享这份喜悦时,声音里满是激动。
这样的“生命逆袭”,在中心并非个例。39岁的王先生上班途中遭遇车祸,导致全身多发损伤,在外院治疗近3个月后仍持续昏迷。7月3日转入中心时,处于慢性意识障碍:植物状态(VS状态),气管切开,双下肢软瘫,肌力0级,CRS-R评分7分。经过一个半月的促醒及神经康复治疗,王先生意识逐渐好转,能够简单交流,自主进食刷牙,双下肢肌力也明显改善。
最让医护团队与家属惊喜的,是患者张先生的康复历程。此前,张先生在工地作业时从3米高处坠落,造成头胸部多处严重损伤。在外院接受血肿清除术与去骨瓣减压术后,持续昏迷近2个月。6月9日转入中心时,处于微小意识状态,经过2个月的针对性治疗,张先生完全清醒,不仅生活能基本自理,还能独立下床行走。
技术内核:多模态评估“精准画像”,个体化治疗“对症施策”
昏迷促醒,是医学界公认的世界性难题。过去,不少患者一旦陷入长期昏迷,就被贴上“植物人”的标签,面临缺乏系统治疗、康复希望渺茫的困境。
“昏迷促醒的本质,是让患者残存的脑功能得到激活与增强。”肖文峰主任形象地解释,“就像一部分脑细胞因损伤‘罢工’,我们要通过科学手段,让剩下的健康脑细胞‘高效工作’,顶替‘罢工’细胞的功能,逐步唤醒大脑。”
要实现这一目标,“精准评估”是首要前提。因此,中心搭建了国内领先的“多模态”意识评估体系,从临床行为学、脑电生理、脑结构、脑功能、脑代谢等多个维度入手,为患者的意识状态“画准像”。
“我们采用128导高密度脑电图、功能磁共振(fMRI)、PET-CT、TMS-EEG等多种技术,结合临床行为学量表,形成全方位评估体系。”肖文峰表示,这种评估方法能有效避免“主机完好,显示器坏了”的误判——有些患者大脑已有意识活动,只因输出通路受损,无法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基于精准评估,中心为每位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包括神经外科一般治疗、重症治疗、早期神经康复、无创神经调控、有创神经调控和后期功能康复六大板块。
“我们优先选择无创治疗。”肖文峰强调,中心配备了经颅磁刺激(rTMS)、经颅电刺激(tDCS)、双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等国内外主流无创促醒设备,这些技术不仅无创伤、可重复,且费用相对亲民,能让更多患者受益。
“据我们观察,无创治疗对每位患者都能产生效果,只是效果程度因个体差异不同,而无创治疗的关键是基于前期精准的多模态评估及后期的实时参数调节,没有精准评估的治疗无异于‘无的放矢’,最终导致促醒效果欠佳。”肖文峰表示,只有当无创治疗效果不佳或无效时,中心才会审慎评估,考虑采用深部脑刺激(DBS)和脊髓电刺激(SCS)等有创神经调控手术。
协同作战:打破科室“围墙”,让患者“不动”医生“动”
昏迷促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医学领域的协同配合。中心以神经外科为核心主导,主动打破科室壁垒,联合重症医学科、神经内科、康复科、中医科、影像科、营养科等多学科团队,构建“一站式”诊疗模式。
“我们不是简单的‘多学科会诊’,而是将多学科力量‘拧成一股绳’,从患者入院起,就共同制定个体化、精准化的治疗方案,并全程协同管理并发症。”肖文峰主任解释,“这不是一次短暂的讨论,而是一个持续的诊疗过程——各科室医生会定期联合查房、实时沟通病情,确保治疗方案无缝衔接。”
这种模式最大的优势,就是让患者“少跑腿”。“在我们中心,患者不用在不同科室间辗转奔波,而是‘患者不动,医生动、设施设备动’。”肖文峰说道,从患者入院评估、治疗干预到康复训练、出院随访,全流程都在中心内完成,既减少了患者转运的风险,也让家属省去了来回奔波的麻烦。
同时,神经外科强大的重症治疗能力,为促醒治疗筑牢了“基础防线”。“昏迷患者病情危重、病程漫长,精细化的基础护理与重症监护,是所有促醒手段都能发挥作用的前提。”肖文峰表示,中心已建立成熟的人工气道管理体系,能有效预防和控制肺部感染;通过鼻肠管建立营养通路,降低误吸风险;还联合临床营养科为患者定制“神经重症专属营养方案”,确保患者在治疗期间获得充足的营养支持。
温情守护:医患是“同盟”,更像“家人”
昏迷促醒是一场“持久战”,家属的信心与支持至关重要。因此,中心在专注医疗技术的同时,格外重视对家属的心理支持与健康教育。
“缓解家属焦虑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看到治疗效果。”肖文峰说,中心会详细记录患者的每一个细微进步——哪怕是手指轻微动一下、能短暂睁眼,都会及时反馈给家属,让他们在“一点点好转”中看到希望。
为了让沟通更顺畅,中心为每位患者建立了专属医患沟通群,群内包含主治医生、护士长、科主任、随访专员及患者家属。“家属会主动在群里分享患者的变化,比如‘今天患者能自己吞咽口水了’‘刚才叫他名字,他眼睛眨了一下’,我们也会及时回复疑问、解读病情,让家属全程参与治疗过程。”
这种互动不仅解答了家属的疑惑,更给予了他们心理慰藉。“很多家属长期处于焦虑、压抑的状态,心里受不了。让他们‘有事可做、有盼头’,反而能有效缓解他们的负面情绪。”肖文峰说。
在生活细节上,中心也处处体现着“温度”:专门设置晾衣区、洗衣区、辅食加工区,方便家属照料患者;将陪伴床加厚加宽,让长期陪护的家属能好好休息……这些贴心的安排,让家属在医院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永不止步:对标全国一流,打造西部“促醒高地”
尽管成立尚不足半年,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昏迷促醒中心已制定了清晰的发展规划,朝着“西南领先、全国一流”的目标迈进。
在人才培养方面,中心计划与北京天坛医院、上海华山医院等国内一流昏迷促醒中心建立合作,定期派遣医护人员进修学习,汲取先进的诊疗理念与技术。“时间成熟后,我们还会派人到国外学习——国际上在昏迷促醒领域的研究比我们早20年,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肖文峰说。
科研方面,中心将建立小型实验室和样本库,研究慢性意识障碍的发病机制,开发新的治疗手段。“我们会与医院的优秀团队深度合作,将他们纳入多学科协作(MDT)体系,共同开展科研攻关,让临床与科研相互促进。”
谈及未来,肖文峰主任充满信心:“我们不仅要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昏迷促醒中心,还要对标全国一流,建成集临床、科研、教学于一体的规范化慢性意识障碍全程治疗中心,为更多‘沉睡’的患者与家庭带去希望。”
午休时间,中心的走廊里仍能看到医护人员忙碌的身影——他们深知,自己面对的不仅是一个个病例,更是一个个家庭的期盼。在医学与生命的边界上,这支团队正以专业为笔、以温情为墨,不断书写着“唤醒沉睡大脑”的生命奇迹。(资讯)
(文/李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