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周恩来总理的“十条家规”有感
第六纪检监察室 王子玉:周总理的“十条家规”,字字千钧,叩击心灵。这些朴实的话语不禁让我想起父母。我生长在一个普通的家庭,在生活中,父母常常告诫我:“公家的东西一分一厘都不能拿。”“做人要像竹子一样,中通外直。”“莫被小事小物迷了眼,忘记工作职责。”他们日复一日的叮咛像阵阵清风,钻入我的脑海中,时时念,事事明。
作为一名纪检监察新兵,在这样的家风熏陶,我对周总理的家规有了更深刻的共鸣,守住清廉,就是守住做人的底气,这便是父母给予我最宝贵的财富。
工作中,我时常面临情与纪、公与私的抉择。家庭的教育也犹如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方向。它告诉我,监督执纪既要有铁面无私的刚正,也要有春风化雨的温情。
“家风正则党风端,党风端则政风清,政风清则民风淳。”周总理的家规,是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为我们青年纪检监察干部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它将时刻提醒我,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公,决不能谋取私利。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自觉以“十条家规”为镜鉴,不断锤炼党性修养,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做到忠诚干净担当。在履行监督职责时,既要做铁面无私的“黑脸包公”,也要做润物无声的“暖心人”。同时,时刻自省自重,严守纪律规矩,努力成为一名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纪检监察战士,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廉洁家风故事: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字翔宇,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等,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不少故乡亲友给身为总理的周恩来写信,要求进京做事,在新政府里谋得一官半职。周恩来十分反感这种任人唯亲的腐朽作风,认为新社会不能搞旧社会的裙带关系。为此,他专门召集身边亲友开了一个家庭会议,并定下了著名的“十条家规”:一、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顺路时去看看;二、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三、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饭菜票,没工作的由总理代付伙食费;四、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五、不许请客送礼;六、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七、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办;八、生活要艰苦朴素;九、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十、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侄儿周尔辉的父亲是烈士,周恩来将其接到北京抚养。当时北京办有干部子弟学校,是专门培养烈士、高级干部子女的。但周恩来没有让周尔辉上这样的学校,而是让他到普通的二十六中学住校学习,还特意嘱咐无论是领导谈话、填写表格,还是同学交往,千万不要说出与他的这层关系。
后来,周尔辉在北京钢铁学院任教,1961年结婚,学院领导帮助他解决了夫妻分居的难题,把他爱人从江苏淮安调到学院子弟小学任教。周恩来知道后批评道:“这几年遭受自然灾害,中央调整国民经济,北京市大量压缩人口,国务院也正在下放、压缩人员,你们为什么搞特殊化,不带头执行?”邓颖超也从一边给侄儿、侄媳做工作:“伯伯是抓压缩城市人口工作的,他要带头执行这项政策。”在周恩来夫妇的耐心说服下,侄儿、侄媳一起调回了淮安工作。周恩来说过,我自己没有孩子,但要教育侄子侄女走自己这一条路。
读于成龙“屑糠杂米粥”有感
信访室 郭世荣:清朝廉吏于成龙,被康熙誉为“天下廉吏第一”。他在外做官生活简朴,以糙米、稀粥为食,官署后院种菜自给。灾荒时,他把粮食分给百姓,家人吃“屑糠杂米粥”。儿子探望,他以自种萝卜、糙米招待,送别赠亲手缝制的布鞋与萝卜干,教导儿子踏实做人、牢记艰辛。在他言传身教下,子孙养成勤俭节约、廉洁自律品德,于家后人传承清廉家风,使其熠熠生辉。通过阅读于成龙以“屑糠杂米粥”育家风的故事,对我触动颇深,同时对自身家风建设起到了启示作用。
谈及家庭,于成龙以自身言行育子孙勤俭廉洁,用布鞋、萝卜干传递做人要踏实、不可贪图享乐的教诲。这也让我反思了自己的家庭角色,启示我在家庭中也要成为良好家风的践行者与传承者。工作中接触到一些因家风不正、家教不严导致的违纪案例,更觉良好家风是家庭稳固、个人前行的基石,日常生活中更要以实际行动向家人传递廉洁、勤俭的价值观,让家庭成为廉洁自律的小阵地。
于成龙的家风故事,对我是激励,也是鞭策。它让我明白,无论是在维护社会廉洁的工作岗位上,还是在经营家庭中,都要以廉洁为魂、勤俭为骨,传承优良家风,践行工作使命,让廉洁之风,从工作延伸至家庭,再由家庭反哺工作,形成良性循环,不负纪检监察人的担当,也让家庭成为幸福且充满正能量的港湾。
廉洁家风故事:
清朝廉吏于成龙,一生清正廉洁,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他不仅在官场中坚守清廉,还将这种品质融入到家庭教育中,用自己的生活方式为家人树立榜样。
于成龙在外地做官时,生活极为简朴。他常常以糙米为食,喝的是稀粥,很少吃肉。为了节省开支,他还在官署后院开辟了一块菜地,让仆人种菜自给自足。在灾荒之年,他甚至把仅剩的粮食分给百姓,自己和家人每天只吃用糠麸和野菜煮成的粥,这就是被人们传颂的“屑糠杂米粥”。
于成龙的儿子们从家乡来看望他,他也只是用自己种的萝卜和糙米招待。儿子们离开时,他唯一送给儿子的礼物,是自己亲手缝制的一双布鞋和一筐萝卜干。他语重心长地对儿子们说:“我为官清廉,没有多余的钱财给你们。这双布鞋,希望你们能脚踏实地做人;这筐萝卜干,是要你们记住生活的艰辛,不可贪图享乐。”
在于成龙的言传身教下,他的子孙们都养成了勤俭节约、廉洁自律的品德。于家后人始终以他为榜样,在各自的生活和工作中,坚守着清廉的底线,让于成龙的廉洁家风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廉洁家风故事来源:网络平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