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经历十分传奇,见过战争的硝烟,也游览过世界诸多美好景象。就是这么一个人生经历丰富多彩的人,却在中国定了根。他用余生40年的时间,为中国人做了太多的贡献。他就是米睿哲。
1919年8月5日,米睿哲出生在法国首都巴黎一个传统的贵族天主教家庭。在六位兄弟姐妹中,他排行老大。他的祖父若瑟曾担任法兰西少将和三军统帅,1870年法国被德国击败后,若瑟以统帅头衔重新组建法国军队,其军事功绩早已被写入法国的历史史记。父亲费尔南德继承父业从军,毕业于著名的巴黎综合工科学院,早年是炮兵,后来成为优秀的侦察机飞行员。父亲对信仰的虔诚、对事业的严谨以及对他人的友善,时刻影响着包括米睿哲在内的六个子女。
二战时期,1941年4月,米睿哲在勒哈弗尔军营入伍,后进入丰特奈勒孔特军官学校学习。彼时二战硝烟弥漫,身为军人的他曾被德军俘虏,所幸很快获释,于1942年9月退伍。退伍后他回到巴黎故居,在父母支持与妹妹伯尔纳德影响下,年轻的米睿哲萌生出对广阔世界的向往。
为拓宽视野,他选择周游世界,前往不同国家学习语言,接触各国各民族的信仰与生活。因热爱语言、文学和历史,且向往世界远方,他决意投身海外教育与文化交流事业。1964年,米睿哲离开法国,先到南美洲巴西任教五年,在圣保罗度过三年,又在亚马逊河口的贝伦市待了近两年。1968年8月,经巴拿马、美国和加拿大长途巴士旅行后,他从巴西回到法国。
对远方的向往未止,1969年3月15日,米睿哲辗转抵达香港,在当地一所大学任教七年。香港的语言环境促使他一边教书,一边在新亚洲学校学习普通话和中国文化,耐心等待踏上中国大陆的时机。1976年7月,他受邀访问北京、大连、青岛、上海等地。按照中法文化交流协定,作为来华工作专家的他本可选择留北京或上海,却毅然选择大西北古城西安。
9月,米睿哲开始在西安外国语学院教书,从此扎根中国近40年。“是中国人无与伦比的智慧和善良吸引了我。”退休后,他继续留在西安外国语大学从事中国文化研究,常说:“中国人热爱和平,没有发动过侵略战争,我很骄傲,我是中国人!”在西安外国语大学教书第二年,他便提出不再领工资,只取法国政府的补贴。
米睿哲每年回法国一两次,学校第一批录音机、电视机等都是他从法国带来的,还常为法语系添置图书资料。“他在大家还看样板戏的年代就把原版外语大片传递给我们。”原西安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沈友泰回忆道。
他对需要帮助的人慷慨解囊,对自己却很“吝啬”。曾教他汉语的陆栋说,米睿哲常吃剩饭剩菜,穿着也极简单;家里陈列的中国民间工艺品,都是学生和朋友送的礼物,被他视作珍宝。他有了中国名字“米睿哲”,还设立“米睿哲中国爱心教育助学金”资助山区小学生。
来到中国后,米睿哲对中医产生兴趣,以西方人的视角写成《简明中医外科学》《中国古代社会与传染病》两部著作,还耗时6年完成《明代地方官吏及文官制度——关于陕西和西安府的研究》专著。他曾写赞美中国人民的诗稿:“30年中我发现了中国人所具有的非凡才能,这是我一生之大幸。他们双手灵巧,他们思想独特,他们心灵中蕴藏着珍宝……”
米睿哲还帮助大批中国赴法留学生:多年来介绍40多名师生出国学习,资助西安不少医生赴法讲课或工作;把巴黎的公寓免费提供给师生居住,还说服法国卫生部门官员为留学医生提供奖学金,被大家称为“乐善好施的洋教授”。
2015年10月10日,西安外国语大学终身名誉教授、法国拿破仑荣誉勋章获得者、“中国好人”让・德・米里拜尔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96岁。按其遗愿,丧事从简。次日上午10时,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遗体捐献大厅里,他的5位亲属和300余位生前好友前来送他最后一程。
得知他去世,外甥让・德・谢弗龙・维莱特和其他亲属赶到西安,他说:“让在这里生活了40年,离不开朋友们的关心帮助,今天我们相聚,你们就是让的家人,也是我们的家人。”亲友代表王钧在《致让的最后一封信》中动情道:“你总在播撒爱的种子,是我们每个人生活里的榜样,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今天我们完成让的遗愿,将他的遗体捐给中国医学教育事业,我代表西安交大八千余名师生感谢他的崇高品质。他毕生奉献社会,最后决定捐献遗体推动中国医学教学事业。”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党工委副书记黄湘怀介绍,米睿哲的遗体将用于医学教育和科研。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颜虹向其家属代表让・德・谢弗龙・维莱特颁发了遗体捐赠证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