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6日,上海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发布公告,前网红雪糕、雪糕刺客钟薛高「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而被某债权人公司申请破产审查。
虽然被申请破产审查离最终破产还有距离,不过钟薛高鼓破万人捶的现实处境已然是注定了的,在大众心目当中,这家公司已经凉凉。
它的创始人林盛在当天也发了条视频,视频里有对钟薛高结局的不甘,也有对当初遭遇恶意剪辑没果断反击的遗憾。
看来,钟薛高的创始人自己其实也不是完全理解,怎么就走到了今天这步。
也就在这份破产审查被公告的几乎同时,打着「现制冰激凌」口号过去两年大举杀入各城市核心商圈的高端冰激凌品牌「野人先生」,高调官宣了自己第1000家门店开业的消息。今年2月份还只有400家门店的野人先生,只用半年完成了增店600家的壮举,一定程度上这意味着定价38元/只的野人先生,接过了曾定价58元/支的钟薛高的衣钵,让自己成为了国产高端雪糕冰激凌品类,新的引领者。
这局面,「钟薛高」恐怕就更想不明白了。
明明还有这么大的市场,为什么钟薛高,就不能再被消费者接纳一次?为什么除了灰飞烟灭,钟薛高就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了呢?
01 钟薛高为什么会崩塌?
在绝大多数国人对雪糕定价还停留在「一块的冰棒、两块的奶砖、三块的巧乐兹」这个认知的时候,一支就要58元的钟薛高让吃它的和不吃它的人都有些眩晕,在这个所有人都尚不理解为啥它要卖这么贵的初期节点,凭借精心设计的造型和这个高价,钟薛高很轻易就获得了第一批愿意尝鲜的客人,并在或真懂或装懂的仔细咂摸下,被多数人得出了「确实和普通雪糕不一样」的仓促结论。
当然,究竟为什么会这么贵这个问题,钟薛高始终都没有清晰地回答出来,外人更是从来没彻底理解过。所有想要学习一下钟薛高这一爆品的业内人士想破头也没个头绪,他们通过各种成本的测算、叠加、分析,哪怕每一项都拉到极限了,也不至于要卖这么贵啊。挣惯了每支几分钱利润的老家伙们,很大概率无法理解这个定价本身就是营销策略的一部分。
就比如钟薛高的首支爆品「厄瓜多尔粉钻」,这支售价66元、在2018年双十一15小时售出2万支、登顶当年雪糕品牌销冠的雪糕,林盛称它的原料来自于一种20年才结一次果的名为「半野生柚子」的稀有水果。林盛这个理由其实用的很蹩脚,因为哪怕今天钟薛高都没有了,人们也没有见到过这种所谓「半野生柚子」出现在了哪家高端水果店里。这也就说明,真正让「厄瓜多尔粉钻」在消费者那里被认可的,不是这个原料有多惊艳、多好吃才对。
又或者是林盛的确没骗人,人类想要再吃到「半野生柚子」,得等到它下次结果的,2038年?
说回钟薛高。
想看懂钟薛高,你就不能只把它圈定在雪糕这个品类来看,它的爆火不是因为它是雪糕,人家是「破圈了的网红爆品」,所以选择吃钟薛高的消费者从一开始就没把钟薛高当天热了吃一根来解渴的雪糕看待,而是把它当作奢侈品、满足感、身份象征、亦或者网红摆拍道具。
比如几十个人一起拼单古驰丝袜和五星酒店的捞女们,比如1987年肯德基北京前门店里花半个月工资也要吃一次炸鸡的老北京们,比如为了泡妞要去租一辆法拉利的渣男们,大家在使用产品的那一刻并没有把他们当作是功能品,而是想要借助这一产品在大众心目中的高认可度完成一次针对个体实力的赋能。赋能的是什么?是大众认可,也即公信。
钟薛高,就是这么一个赋能品。
为了更通俗理解,大家可以把钟薛高理解为一种某银行发行的货币或者债券,网红爆品的钟薛高被某位仙人包装了出来,然后一堆吃螃蟹捧臭脚的一人一句牛逼把它捧上了神坛,这个过程是属于人精裹挟着乌合之众一起把各自的信任存在了钟薛高那里,钟薛高获得了公信。然后等某个特定时刻,预存了信任的消费者们会去花58元的手续费「取」一支钟薛高出来,然后他会借这支钟薛高完成对自身的赋能与彰显,去装一个价值远超58元的逼,去办一件贵过58元的事。
这是钟薛高为什么能卖58一支已然能被消费者接受并爆红的过程。
十个一起凑钱开房的捞女们,他们是不会介意每人再掏五块八毛钱为自己接下来要发几个月朋友圈的组照增添一个更显B格的小道具;
曾被父母带去吃过肯德基的小北京们会给自己的老北京爸妈也买一支钟薛高来作为养育之恩的一次回报;
开着法拉利的渣男们会在一个浪漫的夜给副驾的小姑娘买一支66元的厄瓜多尔粉钻好在姑娘上头后进一步提出去开房的想法。
这些场景下,钟薛高是不是雪糕都压根不重要。它只要能吃,能看,能拍照,能形成话题,能让消费者主动发问「猜一下这根雪糕多少钱」并主动给出答案的下一秒看到对方张得老大的嘴巴就够了。
所以,钟薛高的崩塌,不会是因为原料不好,不会是因为烧不化,不会是因为卖得贵,它崩塌的核心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某天消费者在拿起它的一瞬间觉得不仅没有面子甚至有些丢脸、有些冒傻气。
这个过程中,如果非要说钟薛高团队有多无辜和倒霉倒也不必,自己并没有理解清楚自己的定位,并且没有对「玩金融就一定会遭遇恶意做空」这件事做好足够充分的准备,甚至58一支的暴利产品都卖爆这么久了,你暴雷前一刻竟然依旧是亏损欠债状态,那么等它因被抛售而跳水的时候,创始团队急的想跳楼就是纯活该。
历史已经给你足够的机会与信任了,而你却拿着这份信任去拼命卸刹车、做杠杆,那就谁也别怪,愿赌服输就好了。这一点来看,如今在卖红薯的林盛反倒值得尊敬。很有可能2038年我们再吃到「半野生柚子」的时候,林盛会成为一个史玉柱一般的存在也犹未可知。
只不过,钟薛高会如巨人般,会信用破产,会失去价值,这种崩塌会突如其来而又不可理喻,任何企图挽救的措施都会显得很徒劳。
同时,消费者的这份信任也已经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转移到了下一个品牌那里。
02 野人先生,钟薛高衣钵的继承者
钟薛高这门生意本质上和某些集资融资买卖没有区别,甚至像钟薛高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A股上演着,等到被看穿之后,这故事属于是一点都不新奇,也不招笑。
而如果说我眼中钟薛高有什么可取之处的话,那就是它的出现帮所有人确认了一件事:做国产哈根达斯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当然你也千万别觉得这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再次声明,它只是作为失败者的钟薛高璀璨7年为数不多的一个可取之处,而已。
过去如哈根达斯、DQ、Gelato、Venchi,这些国外的冰激凌漂洋过海来到了中国,除了一张洋货的牌子之外,到底是哪一样产品力在支撑、能支撑住它四五十的价格?
无论你是否从业,也无论你现在是否能理解,我都希望你能记住我下面说的话:凡是入口的、吃的产品,但凡和现代营销沾了边,有一个算一个,基本就都和卖大力丸是一个套路。唯一能左右最终销量的因素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老板的胆量。
钟薛高,只是帮助大家确认了一下这件事,那就是当抛开进口这层滤镜后,消费者接纳高端雪糕冰激凌的容易度。答案显而易见,容易,很容易,只要你玩得够狠,铺货够快,价格喊的够勇敢,消费者是愿意把存在哈根达斯那里的公信掏出来存你这儿的。
那就没什么顾虑了。尤其是钟薛高还因为自己玩砸了、倒下了,这,便是野人先生能接过钟薛高衣钵的那个机会点。
从任何角度来说,野人先生的横空出世,以及中国雪糕冰激凌界未来无数的后来者,都可以把林盛当祖师爷似的供起来,起码要对这位营销操盘上献上敬意,从马迭尔到中街冰点再到钟薛高,林盛仅靠一手师从西方的现代营销就一步步趟出路来,把国产雪糕冰激凌带到了消费者心中比肩哈根达斯的高度,从打法到玩法到实战经验,野人先生需要的只是照搬,以及谨防林盛因为飘了的原因没来得及给自己上保险而暴雷的旧事发生,就可以了。
至于说是不是「现出锅」,是不是「口感好」,是不是「小众奢品」,这些已经不重要了,还是那句话,重要的,是让消费者能够持续信任、能随时装X。
那么,针对不暴雷、不成为钟薛高第二这件事上,野人先生有这么一条我认为做得很有看点。那就是,野人先生的「超级加盟商」模式。
目前野人先生已经明确不接受零经验加盟商了,结合野人先生不到两年的快速发展历史,也就是说除了第一批跟着野人先生做起来的人有资格继续跟着野人先生四处开店外,其他新人、外行想要加盟是不可以的。这个玩法表面上的好处是减少了团队从0-1的培训成本,但实际意义则要远大于此,如果理解了我上面说的钟薛高这门生意的本质,你就会知道这是一门需要维持公众信任的生意,而现制作坊模式相比钟薛高那样的工厂规模化出品则要更难,但凡因为一次小的失误,比如某个加盟费只要几十万的小门店因为它雇佣的某个月薪一两千的大学生头一天没睡好觉而出现了一次失误,那么整个野人先生的信用就会遭遇危机,且只要这次失误上了热搜,那么野人先生立马就是第二个信用破产的钟薛高。
大千世界,繁花遮眼,你永远也不会知道那个「无聊到会去用打火机点雪糕的小可爱」究竟藏在何处,以及他会对你的产品做什么,开门做生意,赚老百姓的血汗钱,一定要学会敬畏物种的多样性。
从这个角度来说,野人先生超级加盟商的玩法,就是对自己信用的最大程度捍卫,这也意味着,野人先生团队,大概率已经意识到钟薛高的致命问题出现在哪儿了。
这份敬畏加小心,将能保证它走得比钟薛高更远才对。
03 哈根达斯们,还挺得住吗?
其实,消费者信用的高端生意,在这个沉默的穷鬼才是大多数的现实世界里,永远都是一个小众生意。
因为穷鬼们其实多数对这类产品的心态都是不正常的,他们消费这类高端品讲究的是「一次消费终身受用」,讲究的是「只等最关键时刻装那么一下子」。而等到这种尝鲜的劲头过去了,仍然能存活下来的那片成熟市场其实并不大,甚至每条赛道能容纳的玩家数量也是很少的。
所以,在钟薛高、野人先生等国产高端雪糕冰激凌的你方唱罢我登场过程里,原本的国外品牌如哈根达斯、DQ、Gelato、Venchi,他们日子不可能好过。
比如哈根达斯。巅峰时刻,哈根达斯全球都只有900家门店,这其中有超400家店开在中国。而到了如今「洋B再难装」的大背景下,哈根达斯在中国门店仅剩263家,根据投资界的数据,2025财年二季度,通用磨坊高管在财报会议上亲口透露,哈根达斯门店客流量出现了两位数百分比的下滑,
这当中,不用我说你也应该能感受到野人先生的贡献力度。
我们虽然不敢说野人先生就一定是最终的那个胜利者,但是我们可以确认的是,在国产高端冰激凌崛起的当下,哈根达斯们东山难再起且注定被割肉的宿命已经是注定的了。因为穷鬼消费者连带富鬼消费者们,都肉眼可见地不会把信用投入给这些进口品牌了,属于他们的信用破产时刻已经降临。
当然,说哈根达斯就会像钟薛高那样轰然倒下也不太可能,前面说过,钟薛高倒下是因为林盛同学斗争经验不足,没有居安思危给自己留足逃生空间,在最高点不仅没囤够过冬的粮食,甚至还去撬杠杆。
而对于应付这类局面有丰富经验的进口老牌们来说,相信他们还是有许多应急方案在手的。比如,据悉高盛已经出手,准备150亿欧元收购Froneri了,哈根达斯在欧美的运营权都在它手里;而有知名PE也同时爆料,中国哈根达斯的运营主体通用磨坊,也正在寻求出清机会。
果真中国哈根达斯要被卖掉,甚至说有天就是被卖给了国内机构也完全不必惊讶。上一个这么做并且自救成功了的,是一家名叫「麦当劳」的企业。2017年,中信系联手其他家以20.8亿美元的价格买下了麦当劳20年的经营权并改名「金拱门」,此后麦当劳中国迎来入华第二春,如今门店数量超7000家。
已经行动起来的,可不止哈根达斯。星巴克最新透露,目前正在对超过20个有强烈意愿的投资人进行评估,这家进入中国26年、拥有超7700家门店的高端咖啡巨无霸决定要出售中国业务股权;彭博社近期透露,迪卡侬也计划出售中国业务30%的股权,估值10-15亿欧元……
消费赛道,尤其是高端消费赛道,洋B再难装,在2025得到了具象化的体现。
而这依然不是故事的终点。
如果你能理解我前面十几分钟的反复叨叨,那么我相信你肯定能够理解,高端消费作为一种玩弄信用的生意,他们在产品力上没有区别,而之所以进口的往往更能立得住,只是因为他们作为国外200年资本主义江湖操盘手们培训出来的作品,对操纵公信的全链路掌握的更熟练而已,逃生通道规划的更早而已。
这也是很多奢侈品、高端品长期以来多是进口,而鲜有国产的原因。说白了就是长在红旗下的我们这一代和父母那一代的多数人没见识过这种卑劣玩法而已。
而当国内的某些人长期浸润在这种资本主义糖衣炮弹下,当他们有样学样也掌握了这种卑劣的无底线套路后,再结合人性本来天生就有、只不过咱们这边曾经短暂被压制过几十年的自私弱点,国产高端,也就要横空出世了。
怎么理解这件事?
无非是老祖宗原本传下来的,那些卖大力丸的经验,在四五十年前本来已经被我们以投机倒把为名、当糟粕般、如敝履般抛弃掉了,可是在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后,朴实无华的中国老百姓被这些洋老爷们当大傻子似的骗了一遍又一遍,我们的善良与小民心态一次又一次被恶意放大、利用,逐渐反应过来的我们,不得不把这些卖大力丸的糟粕重新捡起来,再学会。
这便是我眼中,所谓的「高端国货崛起」。你说是主动求变也好,你说是被迫防身也罢,都改变不了卖大力丸是一件我眼中非常垃圾、低级的事情。那还有什么可值得学习、沾沾自喜的呢?
现代营销一日不改,老百姓对于所谓营销一日不祛魅,眼前把信用寄托于一个冰激凌、花高价上当的奇怪局面就要持续一日。区别仅仅是,门口排着队等着来骗你的,是无数自己人,以及换了马甲的洋人。
国货崛起之路,可千万不能仅把取代洋货的高端地位视为终点。
我们需要走的路还很长,还很远,那是一个人类从未到达过的地方。
在那个消除了信息差、消灭了骗子生存土壤、我们再度把大力丸经验抛弃掉的地方,我们终将学会真诚坦然地面对彼此。
所以在我眼中,下一个时代胜利的那一波人,他们或许会活的千奇百怪,死的千奇百怪,但是他们一定会具有的共同点是,都很真实,都很真诚,都很接地气,有一说一、不再浮夸会是他们的共同点。
至于说现在岸上那些,他们多数在生涯的某个阶段都是要靠装X、凹造型去起家、扩大,自以为今天骗到了几个不明真相的消费者,是一件无伤大雅、无比正确、甚至自己还无比骄傲的事情。
须知,以骗谋生所坚持奋斗的一切,最后也一定会死在不真实这件事上。
参考
[1]晓样.DQ“失宠”,野人崛起.消费纪.2025
[2]贾贺辉.疯狂收割商场B1楼的野人先生,是第二个钟薛高吗?.新消费101.2025
[3]林京.半年狂开600家店,网红冰淇淋卷哭哈根达斯.Tech星球.2025
[4]杨继云.1200亿,哈根达斯要卖了.投资界.2025
[5]李晓天.初代“雪糕刺客”,破产了.中国企业家杂志.2025
[6]天下网商.烧光13亿,昔日网红品牌被申请破产.36氪.2025
![]()

![]()
-原创不易 欢迎分享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