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网约车司机而言,运价制定直接关系收入稳定性与工作权益,核心是在保障司机合理收入的前提下,兼顾乘客需求与平台运营,找到三方平衡。
平台自主定价的优势在于运力激励,早晚高峰加价能吸引司机出车、增加接单量,初期补贴也让订单量上升,短期提升司机收入。
但弊端更突出:但多数司机反馈,,部分订单收入甚至低于 1 元 / 公里;平台以 “特惠单”“限时补贴” 变相调价,司机接单前难预估实际收入,高峰加价引发的乘客投诉还会转嫁为司机压力;头部平台占 80% 以上市场份额后,可能通过算法提抽成,让司机议价能力变弱、收入下滑。
相比之下,司机抱希望于政府,政府定价更能保障司机收入稳定。西安、清远叫停 “一口价”,要求平台调价前征求司机意见并备案,直接遏制平台转嫁成本。
但政府定价也有局限:传统调价周期长,如出租车需开听证会,难应对突发需求;平台也会规避监管,比如要求取消 “一口价” 后,部分平台改叫 “限时补贴” 继续运营,司机仍面临收入不透明问题。
我国现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实行 “市场调节价为主、政府指导价为辅” 的双轨制,地方政府设定基准价与浮动范围,如北京要求网约车运价不低于巡游出租车的 80%,平台在范围内调整。
针对司机权益,可从几方面优化:对普通网约车实施政府指导价,设抽成上限(如 25%)与动态调价范围,参考昆明经验确保司机收入不低于当地平均工资的 1.2 倍,高端服务允许市场化定价;
建全国统一监管平台,实时采集订单、抽成数据,像杭州要求平台公开定价规则并接入系统,让 “一口价” 订单司机收入透明度提升 60%;
允许司机自主选接 “一口价” 订单,成立含司机代表的定价委员会,每半年评估机制;要求平台在极端天气或重大活动时设 “价格熔断机制”,如暴雨时溢价不超基准价 2 倍,超额收益 50% 用于司机补贴,避免司机承担额外成本却无对应收益。
网约车定价既不能全由平台主导,也不能依赖政府全面管控,关键是围绕司机权益找平衡。短期需加强政府对普通网约车价格的指导,治理平台高抽成、压减司机收入问题,如西安暂停 “一口价” 后司机单均收入升 15%,后续还需推动平台降抽成,避免成本转嫁给乘客;长期要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设计,实现 “政府定规则、平台执行、司机参与” 的协同模式。
定价权归属的最终目标是保障司机长久权益,让司机靠合规运营获体面收入,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