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觉得古人寿命短,可古人的“平均寿命” 真的像传言里那么短吗?
他们到底能活多少岁呢?
首先得明确,古人的平均寿命确实比现在的人低不少,而且不同朝代也不一样。
据学者林万孝在《我国历代人平均寿命和预期寿命》中的研究,夏商时期,人均寿命大概只有18 岁;
周朝和秦朝能到 20 岁左右;汉代有所增长,约 22 岁;唐代达到 27 岁;宋代差不多 30 岁;
清代大概 33 岁;到了民国时期,人均寿命也才 35 岁上下。
但这里面有个容易被忽视的点,那就是早夭的孩子极大地拉低了整体平均寿命。
在古代,医疗条件极差,孩子出生后,面对各种疾病几乎毫无招架之力。
那时候没有疫苗,一旦天花、麻疹等传染病暴发,很多小孩根本扛不过去。
宋代民间有“三岁看大” 的说法,意思是孩子能活到三岁,才算真正稳住了性命,由此可见当时幼儿存活率有多低。
要是把早夭的孩子排除在外,那些顺利长大的古人,寿命其实没那么不堪。
像清代,不少普通成年人,要是没碰上战乱和大病,活到五六十岁并不稀奇,甚至还有不少人能活到七八十岁。
《周礼》认为人百二十岁为上寿,百岁为中寿,八十岁以下为下寿,这也说明古人其实是有长寿的潜力的。
除了早夭,还有两个关键因素致使古人平均寿命偏低。
其一便是战乱,古代战事频繁,不管是冲锋陷阵的士兵,还是手无寸铁的平民,都可能在战争中丢了性命。
东汉末年,战乱与灾荒交织,曹操在《蒿里行》中描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很多人不是死于战火,就是因饥饿而亡,寿命自然难以长久。
再者是医疗水平有限,如今我们眼中的一些小病,比如感冒引发的肺炎、拉肚子导致的脱水,在古代都可能成为致命杀手。
那时没有抗生素,伤口一旦感染,几乎没有有效的处理办法,就算是生活条件优越的皇宫之人,也可能因一点小病而离世。
对比当下,咱们国家现在的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8 岁多,比古人高出一倍还不止。
这背后依靠的是医疗的巨大进步,疫苗能有效预防传染病,抗生素可以治疗感染,还有各式各样先进的医疗设备;
同时,生活条件的改善也至关重要,人们不仅能吃得饱,还能吃得好,不再为饿肚子发愁,生病时也能及时就医。
所以说,古人平均寿命短,并非他们天生如此,而是受到当时环境和条件的制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