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有一位叫白永平的青年怀抱造车梦,从甘肃来到资阳。如今,他已成为中国新能源机车的制式标准执笔者和走向世界的有力推动者。他的奋斗轨迹,不仅是个人的成长史,更是资阳这座“创业城市”产业升级的缩影。本期《天南海北资阳人》,将走近白永平,讲述这位“新资阳人”在资阳土地上书写的工业报国动人故事。
9月1日清晨,在中车资阳机车公司担任机车车辆系统研发部经理的白永平,还未卸去前一晚加班到凌晨的疲惫,又早早地踏入研发中心大楼,投入到新能源机车项目的技术攻关工作中。
白永平
今年39岁的白永平来自甘肃省庆阳市,落脚资阳15年的时间里,先后主持和参与了10余种全新机车产品的设计开发,目前是中国标准新能源机车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在业界颇有声望。他与资阳的缘分,要从2010年说起。那一年,他刚从兰州理工大学毕业,由于被资阳的造车产业底蕴所吸引,便坚定地来到这里,加入当时的南车资阳公司,从事机车研发工作。
白永平和同事在车间查看。
白永平入职的首战便是一场硬仗——参与设计中国首批出口发达国家的SDA1型机车。初出茅庐的他负责辅助系统研发,压力如山却充满斗志。在前辈们的保驾护航下,他成功完成任务,为我国高端内燃机车首次驶入发达国家市场贡献了力量。机车产品启程发往澳大利亚时,白永平胸膛滚烫,“工业报国”从此烙在心间。
“那时候看着我的师父程长明、当时的主管牟俊岩,还有出口澳大利亚车型的总体负责人朱兵,我就觉得好佩服。所以我就想,我一定要做到和他们一样。”白永平回忆道。
2016年,他迎来职业生涯的关键一役。国家推进立体交通网络建设,悬挂式单轨列车(即“空铁”)作为我国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一个“空白”,亟待填补。
白永平正在工作。
“研发悬挂式单轨列车的难点在于它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在国内是没有参考可借鉴的。”这块难啃的“硬骨头”,交到了已成长为技术骨干的白永平手上。他作为四川省科技研发项目《悬挂式单轨列车研制》的总体技术负责人,牵头组织国内首列悬挂式单轨列车的方案论证、结构设计及调试试验。此时,妻子的预产期也来到了跟前,而忙于项目推进的白永平能够陪伴她的时间极其短暂。
“我是爱人临近生产时才终于有时间去陪陪她。上午9点过,爱人通过剖腹产生下了女儿,但下午我又回到工作岗位去了。我内心对妻女有很多亏欠,但是对于做产品的人来说,项目交付的节点是一条红线,是不能逾越的。”白永平感慨道。
白永平和同事在讨论项目进展。
2018年5月,悬挂式单轨列车项目样车最终通过了23个大项、合计59个小项的性能验证试验,标志着我国成功掌握了这一新制式轨道交通装备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彼时,随车辗转成都、开封等地参与在轨调试工作的白永平,也终于回到了妻女身边。
“我是在小孩半岁时出差离家的,回来的时候她已经两岁了,当时就感觉像是看见别人家的小孩一样”。白永平说,时隔一年半回到家中,看到已经两岁大的女儿兀然出现在面前时,万千情绪交织在心间,眼眶瞬间湿润。
错失女儿重要成长时间,是白永平内心深处的遗憾,但他“工业报国”的步伐从未停歇。多年来,白永平带领团队不断摘下齿轨列车、混合动力机车、双燃料机车等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皇冠明珠”,多项创新产品在四川省科技厅和中车集团组织的科技成果评价中获得“技术水平国际领先”认证,他牵头研发的2000—5000马力干线机车平台已覆盖全球40个国家。
白永平和同事在讨论项目进展。
“资阳公司的发展之路,也是我国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一个缩影,现在的成绩就是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科技人拼出来的。”从甘肃黄土高坡走出的青年,在资阳找到了工业报国的沃土和家的归属。“现在资阳对我来说就是家”,这座城市,于他的意义,也变得更加温暖而清晰。
中车资阳机车公司的大楼里,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满是活力与希望;一份份设计图稿上,各类机车轮廓渐渐清晰。白永平,这个西北汉子的造车故事,正载着“工业报国”的荣光,也映照着资阳这座产业新城与“新资阳人”共同奋斗、双向奔赴的动人篇章,驶向更辽阔的天地。
全媒体记者 钟雷 蒋婷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