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道家思想,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躺平”。就是那种“我不跟你们卷了,不跟你们这一套玩了,我退出了”的感觉。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证据”,就是道家经常提到的“无为”。既然道德经里多次提到无为,而无为自然就是跟有为相对的,那按照这个逻辑,有为就是要有所作为,要好好干,拼命卷;无为就应该是爱咋咋地,我不干了又能怎样?
但事实上,躺平是我们对道家的一个重大误解。老子说的无为,也不是说你什么都不干。他说的无为的意思是不要乱作为,不要瞎作为。要顺着规律去做事,要做最关键的事,要把有限的精力放在最关键、最重要的事情上面去,不要去做那些有的没的的事,不要过度发散,过度延伸。这才是无为的真正含义,所以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你看,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通过不乱做来达到“无不为”的效果。那么在职场当中应该怎么做到无为呢?三点建议。
第一点,要顺势而为。《庄子》当中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叫庖丁解牛。说的是庖丁给国君宰牛,能够做到十几年不换刀,刀口就像刚从磨石上磨出来的一样。他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就是因为他非常了解牛的身体结构。他每一刀下去都是切在牛的骨和肉之间的缝隙里,所以切起来很轻松,而且不伤刀。相反,那些只会使用蛮力的厨师,他们不仅切得很费劲,而且他们的刀也很快就会用坏。这其实就是有顺势而为和没顺势而为的区别。在职场中也是这样。有些人喜欢硬碰硬,遇到阻力就想着用更大的力量去突破。但真正聪明的做法是,先观察清楚这个“牛”的结构,找到骨头和肉之间的缝隙,然后顺着这个缝隙去切入。这样既省力,又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第二点,将错就错,给他人成长的机会。既然是无为,就不能是包办一切。有些人在职场当中喜欢“有为”,看到下属或同事做的结果不够理想,就干脆自己撸起袖子下场去干,或者强摁着对方的头说:“你必须这么干,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按照我说的来。”但,什么才是正确的无为的态度呢?那就是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你让他去犯错,从犯错中学到做事不当的教训。他亲自犯一次错,比我们“有为”地说100遍都管用。类似的,在教育当中也是这样。让孩子在实践中领悟,比唠叨他千百遍还要管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正确的无为可不是放任不管。它要求我们先摆正自己的态度。比如说,告诉对方在你看来什么是对的,什么是正道、正见、常识,然后就让他去犯错。到时候他自己就会更明白自己错在哪里,下一次他做对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这就像是一个师父教徒弟。师父不是事事都帮徒弟做,而是先告诉徒弟原理和方法,然后让徒弟自己去实践。徒弟在实践中犯错了,师父再适时地指点一下,这样徒弟就能真正掌握技能。
第三点,相信时间,尝试放手和等待。咱中国有句俗话叫“不聋不瞎,不配当家”。多数情况下的多数事你是可以不管的。有些事你听到了,要告诉自己“我没听到”;有些事你看到了,但是要告诉自己“我没看到”。
这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但其实要做到很难。很多人喜欢当霸道总裁,霸道总裁那肯定就得杀伐决断,逐鹿中原,越有困难,我越要上,总认为硬刚才是真汉子,这就是对人的能量的误用。人应该把能量用来控制自己,说服自己。当我们不再硬来的时候,道才能和人合二为一,达到这种境界,能量会产生更大的效果。会用人的,无论什么样的人都能用,特别是可以用有问题的人。一个人,只要他是正常人,受过基本的教育,说话能说清楚,会加减乘除运算,这样的人基本上都能用好,只要你有方法。
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一句话,叫“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就是说,脑子好使的让他出谋划策,脑子笨的让他出力执行,勇敢的要用他的威武,胆怯的要用他的谨慎。从管理者用人的角度讲,只要是人就是人才,只要他别太固执,只要他愿意跟随,如果他还能改变和学习,你就因材施教,因材放置,他也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特别强调一点,叫“大制不割,美玉不琢”。冯唐解读说,如果一个人是块好材料,哪怕你看到这块“美玉”有些小毛病,千万要按捺住自己试图去过分改变他的冲动,只要在公序良俗能够容忍的范围内就包容他。
所以说,真正的无为,其实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它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积极的选择;不是能力的不足,而是智慧的体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