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崔庄村的千亩葫芦种植基地迎来丰收季。一个个形态各异的葫芦不仅成为美丽乡村的独特风景,更牵引出一条“非遗+产业”的致富新路。如今,这小小的葫芦正带动周边村镇共同走上乡村振兴的“福禄”之路。
在位于太平镇崔庄村的太平葫芦特色产业园,农户们正在忙碌地采摘成熟的葫芦。这些造型奇特的葫芦可不是普通的农产品,它们正在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金疙瘩”。在连片的葫芦种植基地内,圆润饱满的“八宝葫芦”、造型奇特的“鹤首葫芦”、憨厚可爱的“苹果葫芦”以及硕大无比的“冬瓜葫芦”挂满藤蔓,宛如一场葫芦的“艺术博览会”。园区负责人徐林成介绍,今年他们种植品种达20余个,预计每亩收益可达8000元以上。
除了在产业园区内种植葫芦,徐林成还鼓励周边农户在自家庭院种植葫芦,让家门口生出“金疙瘩”。
“我们通过‘产业园+农户’模式,为农户提供种苗和技术,回收产品并对接市场。”徐林成介绍,今年园区与滨海新区多个街镇等签订合作协议,推广庭院经济,让农户利用房前屋后空地种植葫芦,户均增收超8000元。
正如徐林成所说,如今在太平镇周边的许多村庄,家家户户的庭院里都爬满了葫芦藤。这种投资小、见效快的庭院经济模式,让农民在照顾家庭的同时,也能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以前,房前屋后这点空地,也就是种点菜供自家人吃。现在可大不一样了,院子里种上了可以卖钱的葫芦,我们也赶个时髦,发展庭院经济。”提起庭院葫芦种植,五星村村民刘凤香赞不绝口,“种子有人提供,技术有人教,就连最终的销路都不用自己操心,这样的好事儿上哪儿找去!”
丰收的葫芦如何变身“金疙瘩”?答案藏在非遗技艺——葫芦烙画中。在太平葫芦特色产业园加工车间,工匠们以铁为笔,在葫芦上勾勒出精细的山水、花鸟或福禄图案。经过打磨、烙画、抛光等工序,普通葫芦价值提升数十倍,一个工艺品售价可达几百甚至上千元。“以前农闲的时候,没啥事儿可干。现在学会了烙画,一年能多赚一笔钱补贴家用,还能把作品卖到全国各地,特别有成就感!”学员们纷纷表示,自从学了葫芦烙画技艺,农闲时生活变得充实多了,收入也提高不少。
从单一的种植到深加工,从本村发展到带动周边,太平镇的葫芦产业正在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太平葫芦产业园还融合种植观光、非遗体验、直播销售等多种推广新途径,每年吸引大量游客,甚至迎来国际友人参观采购。太平镇也以葫芦为媒,绘就出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新画卷。
来源:津滨海
编辑制作校对:季建爽
审核:王秀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