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过《爱莲说》的周敦颐很多人都知道,他写过一篇《拙赋》却不是很多人能知道的。从他的《拙赋》说起,似乎可以看到人用功的方法。
周敦颐的《拙赋》写道:“或谓予曰:‘人谓子拙。’予曰:‘巧,窃所耻也,且患世多巧也。’喜而赋之曰:‘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劳,拙者逸;巧者贼,拙者德;巧者凶,拙者吉。呜呼!天下拙,刑政彻。上安下顺,风清弊绝。’”短短四十个字,从言论、行为、道德、结果、四个方面赞扬拙而贬斥巧。最后总结:拙能使社会风清气正,天下安顺。周敦颐反话正说,有一点老子的味道。王船山隐居山林四十年,在物资匮乏、无名无利的困境中苦心孤诣,著述立说,显示了坚定的学术信仰。曾国藩打仗的时候要“扎硬寨,打死仗。”遇到敌兵就安营扎寨,挖很深的壕堑,一步一步往前走,最终把对方的资源耗尽,也就打赢了仗。黄侃提倡人读书要有曾国藩这种精神,他治学精研,读经、史、语言文字诸书皆反复数十遍,一直达到能举出其篇、页、行数,十九无差误为止。一次他读孙诒让的《周礼正义》,自限180日读完,凡遇其中有需计算的地方,都要一一列算式加以推算验证。读《清史稿》时,全书100册,从头到尾都一卷一卷地详加圈点。他案头总放着一把剪刀和一根压尺,发现读书中有圈点之误,用压尺压在页内,再用剪刀刮磨,以便随时改正。这种拙的精神有一点蚂蚁啃骨头的意思,就是把大困难化成小困难,一步一步解决困难,最终完全解决大困难。
周敦颐说的拙不是真正的笨拙,倘若是真正的笨拙,就没必要写一篇赋来说明了。这种拙恰恰是一种巧,是在面对大困难无法解决的情况下,一步一步稳扎稳打,最终解决大困难的方法。倘若看到困难很大,就要一味逃避,那么不但解决不了困难,而且生出了懒惰的心理,再遇到小的困难也解决不了。这种拙就是老子说的那种大巧若拙,看似比较笨拙,甚至不善言辞,其实在一点一点做大事,而且十年如一日地做,就一定能发挥工匠精神,把事情做好,或者说在个人能力范围内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国人缺乏的就是这种拙,其实就是缺乏工匠精神,并不是所有人都缺乏,只是有一部分人缺乏工匠精神,无法长期专注于某一领域,总是心比天高,认为自己是个人才,其实命比纸薄,并不是命运不好,而是自己没有什么真本事,自视甚高,却被人瞧不起,不但找不到好工作,而且遇不到好姻缘。人贵有自知之明,能够正确的评价自己,而不能总是自吹自擂。古代书生总是这样,以为读了圣贤书就一定能考中。当他们参加科举考试之后,就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了。考中的自不必说,进入官僚系统,成了搜刮民间钱财的官员,也成了善于溜须拍马和行贿受贿的人,而考不中的就被老百姓称为“百无一用”。但他们仍然要发挥拙的精神,要始终如一地读书和写作,要一直考下去,有的甚至考了一辈子都没有考中,还有的因为考不中而不敢回家,甚至有的因为考不中而去自杀。
工匠精神是有前提条件的,就是一个人的能力不足以办成大事,但可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最终办成大事。倘若这个人要办的大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甚至根本把握不住,那么这个人就不要发挥工匠精神了,不要像周敦颐说的那样,发挥着拙的精神了。古代科举考试凭借主考官判断,主考官的个人主观印象起着关键作用,很可能会出现随机判断的问题,根据个人好恶判断,并不是以考生的文章质量为客观评价依据。有的书生看透了这种评价标准,就不再考试了,哪怕著书立说也可以实现立言的目的,没必要非得进入官僚系统。发挥拙的精神要确立目标,但这种目标应该有一定的科学性,也就是说个人的能力能够驾驭或者说通过长期努力可以达到目标,不然就不要确定这样的目标,也不要在这条道路上狂奔,以免南辕北辙。就好像愚公移山一样,愚公的信心感动了天帝,天帝派神灵移走了两座大山。倘若没有神灵的帮忙,那么愚公能不能达到目的就是一个问题了,或者说他根本不能达到目的。即便他再用心专一,也不一定能管得了子孙,不一定能改变自身的愿望。学生学习要求用心专一,心无旁骛,而不能只是蜻蜓点水,不懂装懂。教授搞研究,大学生搞研究,也需要用心专一,发挥拙的精神,但这种研究应该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应该有必备的物质条件。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就能够达到目标,而不能研究很长时间,功亏一篑。
就像有人想要到火星去一样,需要有充分的物质基础,有科研团队的支持,不然仅凭自己搞研究,搞上几辈子人的研究也不能到达。就像古代好多人研究飞天的技术一样,经过了好多人的研究,也经过了上百年的研究,最终连飞机都没有研究出来。因为没有物质条件,也没有科学技术基础,怎么研究都是不切实际的。现在用的飞机技术是从外国移植过来的,中国古代没有飞机。古代人研究马拉车的技术非常成熟。倘若有人研究汽车的技术,就会被人笑话。古人研究放鞭炮用的火药,技术也成熟。倘若有人研究烈性炸药,研究子弹和炮弹,也会被人笑话。并不是研究不出来,而是没人搞研究,也没有权力以及资本支持发明创造,当然科技就算落后了。倘若那时候就已经有人在搞研究,而且物质条件比较完备,那么现在中国的武器技术应该是非常先进的。发挥拙的精神需要有一定的前提条件,没有这样的条件,发挥拙的精神就会真的变成拙,甚至变成蠢人。古代皇帝宣扬知足常乐的精神,要求农民知足常乐。很多农民接受了这种思想,要知足常乐,即便他们吃不上,喝不上了,也会知足常乐,大不了逃荒要饭,却不会第一时间想到反抗。因为他们知足常乐,就不会看到阶级差距,不会想到反抗带来的好收获。发挥拙的精神也是如此,倘若只是在某一个方面持续用力,即便研究很深,也不一定能做到全面看问题,很可能把生命浪费在某一方面,而忘记了人生美好的体验,甚至被人当成蠢人,当成疯子。当代诗人不受重视,很多人把诗人当成疯子,就是一例。
倘若人人都能发挥周敦颐说的拙的精神,就一定能干出很多大事,但一定要看到前提条件,要知道自己努力获得什么样的结果,再做锲而不舍的奋斗,不然只会南辕北辙,甚至被愚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