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认清了自己
封面 I 苹果发布会
作者 I 李东阳
报道 I 李东阳朋友圈
仍旧是西装革履的保守派,这是iPhone17上市一天后市场最盛传的评价。
四款新手机、三款手表和一款耳机,苹果这次是带着收复失地的决心来的,甚至“违背祖训”给标准版上了高刷,扩了内存,起售价却维持不变。
小米卢伟冰第一时间送上了赞美之词,认为这是iPhone变化最大的一年,还说自己要买一台试用,果粉实锤了。
消费者永远只用真金白银投票,据京东数据显示,预约开启6小时,iPhone17系列新品预约总量突破200万,果然又是一边挨骂,一边卖爆的节奏。
硬币的另一面,苹果在2025年9月9日至10日的两个交易日跌超3%,市值蒸发超1120亿美元,合人民币近8000亿元。事实上,最近4天已跌5.42%,市值共减少1928亿美元,合人民币约13700亿元。
被给予厚望的iPhone17似乎并未给市场带来太大信心,苹果下一次大事件何时出现仍旧是个谜。
在科技圈,拿得出过硬的产品,消费者自然会站在你这边。
苹果深知这个道理,这一次果断放弃了挤牙膏式的迭代更新,主打一个量大管饱,首先把iPhone 17把内存起点提至256GB,并全系支持自适应高刷,但起售价仍是5999元。
这波操作让一众果粉直呼天亮了,但事实上也只是和安卓阵营水平拉齐,终于放下了高贵身段。
本质上,在技术创新节奏有所放缓的背景下,苹果选择将此前仅Pro系列独占的技术下放至标准版机型,其核心逻辑大概率是借由这种“性价比”打法,牢牢稳固自身的用户基本盘。
还有史上最贵的ProMax,售价为17999元,但是全新的“2TB存储版本”。
最具悬念的产品是史上最薄的iPhone Air,宣布彻底抛弃实体SIM卡槽,但起售价与 iPhone 17 Pro 仅差1000元,且未配备Pro系列的长焦镜头和VC均热板,被质疑割韭菜。
“iPhone Air 是你从未体验过的东西。”库克在发布会上激动的表示,但成就“史上最薄”的代价太昂贵,被牺牲的还有电池容量和底部扬声器,摩根大通直言:新发布的iPhone Air性价比不足可能抑制销量。
还有一个让果粉们抓破脑袋的问题,苹果AI究竟何时落地?
对比过去两年,Apple Intelligence在发布会上的戏份很大,甚至iPhone16上已经做出了演示,但今年直接隐身,只在几个产品更新中一带而过。
一直放鸽子,成了苹果AI的常态。
但迟迟不落地的后果是很严重的,据苹果2025财年Q1财报,大中华区的业务收入较去年同期208.19亿美元下降11%,只有185.13亿美元。不过公司第三财季大中华区收入止跌回升,营收为153.69亿美元,同比增长4%。
主要受益于iPhone的销量增长,背后原因是国补政策的支持。
库克当然也知道增长问题所在,扔下一句苹果智能尚未在中国推出是不利条件。
AI可是被称为智能手机的未来,苹果这般水土不服的姿态实在难以让果粉们放心。
更致命的是,以往苹果是科技创新的领头羊,但如今“苹果失去创新力了”似乎逐渐落实,老对手三星也送上嘲讽:过去了三年,苹果还没有推出折叠手机。
数十年来,无论对于苹果还是乔布斯,人们对其评价的“伟大”总离不开iPhone等产品在商业上成功的支撑。
实事求是的讲,虽然苹果一直被质疑在创新上进展缓慢,但这些年来有一件事一直在做,就是补全生态。
别小瞧这一块的影响力,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市场以5390亿美元的规模,成为苹果App Store生态系统在全球范围内最大的区域市场。
今年6月,苹果公布了《2024 Apple全球生态系统报告》,指出2024年App Store生态系统在全球范围内共促成1.3万亿美元开发者营业额和销售额。过去五年中,App Store内的销售额实现了翻倍。
生态系统是迷倒万千果粉的一大法宝,除了系统端,产品端苹果同样没有懈怠,如iPhone、iPad和Mac,加上库克上任以来推出的Apple Watch、AirPods、HomePod、Apple Vision Pro等穿戴、家居和娱乐产品,互联互通,构成了苹果最坚实的生态护城河优势。
这或许是国产厂商最忌惮苹果的一点,华为的追赶脚步很快,不论是鸿蒙生态,还是可穿戴设备都拥有不俗的实力;小米同样靠着汽车的崛起,在“人车家全生态”的路上越来越成熟。
但关键问题是,苹果的生态把持了高端市场,而华为小米等国产厂商无法做到中低高端生态共融。
不过新的弯道超车机会已经摆在了眼前,折叠屏仍旧是苹果的软肋,之前天风国际证券分析师郭明錤发布博文称,苹果公司已决定折叠屏手机不采用自研方案,其首款折叠 iPhone将采用三星显示的方案,并计划在2026年下半年量产。
对于国产厂商来说,在折叠屏iPhone量产之前抢占窗口期,是关乎未来生态位次的必要之举。
毕竟折叠屏被誉为未来高端化布局的重要路线,目前只有华为和三星在折叠屏赛道销量遥遥领先,如果苹果下场,那么国产厂商的压力只会更大。
正如彭博社的古尔曼所言:苹果公司决定推出iPhone Fold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市场对此类手机拥有强烈兴趣,公司希望借此进一步扩大旗下机型在华销量。
2024,可以说是苹果“水逆”的一年。
iPhone 16的发布如一颗石头,砸了一潭死水,激不起太大浪花,中国市场的表现持续走低,难以找到下一个杀手级卖点。
被给予厚望的Vision Pro也没能在商业上取得成功,还有苹果汽车,直接折戟了。
iPhone17的发布扮演的是救火者的角色,究竟效果如何,还得回到之后的销量端来检验。
不过在苹果靠 “技术下放 + 性价比” 守住用户基本盘的背后,国产厂商早已摆出紧逼姿态,从高端市场到中端赛道全面卡位,每一步动作都透着 “虎视眈眈” 的竞争锐气,不是被动观望,而是主动在技术、场景、生态上精准破局,试图撕开苹果的市场防线。
如华为在折叠屏赛道持续发力,Mate XTs 系列凭借 “超轻薄机身 + 鸿蒙多屏协同”,不仅在 1.5 万元以上高端市场站稳脚跟,更将折叠屏用户群体从尝鲜者拓展到商务刚需人群,直接分流了部分原本考虑 iPhone Pro Max 的高端用户。
这一幕像极了之前华为被制裁,用户被苹果切走一样,正所谓天道好轮回。
小米则借着澎湃 OS 的全生态联动,把手机、汽车、智能家居的 “万物互联” 体验打造成差异化优势,雷军不止一次向苹果用户抛出了橄榄枝。
OPPO、vivo 更在细分需求上精准狙击:OPPO Find X7 系列的 “哈苏影像 + 卫星通信”,瞄准户外、摄影爱好者这类苹果尚未完全覆盖的人群;vivo X100 系列则深耕 “OriginOS 海洋 + 自研 V3 影像芯片”,靠细腻的本地化优化吸引注重日常使用体验的用户。
可以说,在很多硬件和功能方面,国产厂商已经赶超了苹果。
不过苹果在AI、折叠屏等赛道仍旧有故事值得期待,一旦这些全部聚齐,这位科技圈的领头羊势必焕发出新的活力。
企业家稻盛和夫说过:当遇上难以克服的困难,认为“已经不行了”的时候,其实并不是终点,而恰是重新开始的起点。
同样,苹果的暂时“碰壁”或许是这艘巨轮调转航向的激浪,未来会怎样,还需拭目以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