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特朗普再次上台,中美关系的发展似乎更具挑战。尤其是在今年的四月份,特朗普推出的对等关税将中美推向“悬崖”。
不过回顾之前历任美国总统,有四位对中国关系友好,其中一位还曾帮助中国进入五常,还有一位改变世界格局,这四位究竟是谁呢?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一位极具远见的领导人,早在在二战硝烟弥漫的年代,他敏锐地意识到中国在反法西斯东方战场上的关键作用。
尽管当时中国正饱受战争摧残与内部分歧,罗斯福却坚持将中国视为重要盟友。
在他的推动下,中国不仅成为《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国之一,更在1945年成功跻身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列。
这一决策绝非偶然,罗斯福深知,没有中国的参与,战后的国际秩序将是不完整的。他顶住了包括英国丘吉尔在内的多方压力,坚持中国应当享有大国地位。
这种坚持,不仅是对中国抗战牺牲的认可,更是对未来多极世界格局的一种铺垫。除了政治上的支持,罗斯福政府还通过物资援助和军事合作,实际支持了中国的抗战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罗斯福对中国的声援并未随时间被遗忘。在1947年,中国便在当时战时陪都重庆建立了罗斯福图书馆,以纪念这位总统对中美共同抗战的贡献。
虽然后来数度更名整合,罗斯福与中国这段历史纽带依旧被珍视。2019年,复刻版的罗斯福图书馆在重庆两江国际影视城再度开放,成为民间记忆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罗斯福的政策告诉我们,国家间的尊重与合作,往往源自于对彼此历史与现实的真切理解。
正如他当年力排众议支持中国,而下一任总统尼克松,则在另一种国际形势下,再度做出了超越时代的抉择。
理查德·尼克松
如果说罗斯福在战争时期帮助中国站稳国际舞台,那么尼克松所做的,便是在冷战的迷雾中重新为中美关系找到一束光。
20世纪60年代末,中美两国之间充斥着意识形态的隔阂与战略猜疑,几乎没有任何正式外交渠道。然而尼克松却以其现实政治的眼光,看到了与中国接触的必要性。
1972年2月,尼克松的访华之旅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这不仅是美总统第一次访问新中国,更意味着两个大国基于共同利益重新握手的开始。
尼克松曾说,他是为美国利益而来,这句话坦诚却富有远见。他明白,孤立中国并不符合全球稳定与发展的需要。
在与中国高层的会谈中,双方尽管存在深刻分歧,却依旧保持了开放与互谅的态度。随之而来的,是两国民间与文化交流的迅速回温。
记者、学者、商业团体开始频繁互访,为日后中美建交埋下重要伏笔。
尼克松和其国务卿基辛格所展现的外交智慧证明,哪怕是在对立最尖锐的年代,国家之间仍可以通过对话而非对抗找到共同点。
而接下来登场的另一位总统老布什,则用他的一生继续书写着对中国的理解和友谊。
老布什
在老布什的政治生涯中,中国始终是一个高频词。早在1974年,他就主动请缨担任美国驻北京联络处主任,带着好奇与尊重踏上中国的土地。
与一般外交官不同,老布什选择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认识中国,他和夫人芭芭拉经常骑着自行车穿梭于北京的大街小巷,尝试从普通人的生活中读懂这个古老又现代的国家。
这种真诚的接触,也让老布什成为日后中美关系中的重要桥梁。1989年他就任总统后不久就访问中国,打破以往美国总统先访欧洲的惯例。
终其一生,他先后访华二十余次,是历任美国总统中来华次数最多的一位。即便在卸任后,他仍多次接受中方邀请访问中国,包括出席2008年北京奥运会。
老布什之所以被称为中国老友,不仅因为来访频繁,更因他始终以一种平等、友善的视角看待中国的发展。
他没有让短期的政治波动遮蔽长远的大局观,这也使得他在两国交往中成为备受尊敬的人物。而像他这样以个人经历推动国家关系的,还有另一位总统吉米·卡特。
吉米·卡特
2024年12月29日,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去世,引起了多方的哀悼,甚至当时的总统拜登还下令为期举行国葬。
而卡特和近年来的美国总统不同,他和中国有着一定的渊源。1978年底,卡特总统与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共同作出历史性决定,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次年1月1日,两国政府同时发布《中美建交公报》,标志着一段全新合作时期的开启。卡特在其任内展现出的勇气与定力,为之后数十年中美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密切往来奠定了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卡特与邓小平之间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关系。两人初次见面就相谈甚欢,互赠礼物的一幕,邓小平送上双面绣,卡特回赠熊猫香烟,这也成了外交史上温馨的一笔。
在之后的四十多年中,卡特多次访华,始终强调中美合作带来的不仅是两国共赢,更是区域与全球的稳定繁荣。
即便进入晚年,卡特依旧活跃于公共话题中,反复提醒人们,中国的崛起不是威胁,而是机会。他尤其重视青年一代的交流,认为他们是打破隔阂、延续对话的关键力量。
2020年,他在一场中美民间外交视频会上再次强调,两国在诸多领域仍可开展合作,分歧不应掩盖共同的利益。卡特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何为跨越分歧的建设者。
回望这段历史,罗斯福、尼克松、老布什和卡特,这四位美国总统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推动了中美之间的合作与互信。
他们的决策,或是出于战略考量,或是源于个人经历与信念,但无一例外,都体现了一种超越短视政治眼光的远见。
从二战时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之一,到冷战时期尼克松破冰访华;从老布什数十次穿梭于两国之间,到卡特亲手促成建交,每一个节点都不是偶然,而是由勇气、智慧和尊重共同铺就的道路。
这些历史片段提醒我们,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对抗,而是可以在共商、共建、共享中不断向前推进的进程。
即便今天的中美关系面临新的挑战,我们仍可從这些历史时刻中汲取信心,对话比对立更值得坚持,合作比遏制更符合长远利益。
主要信源
美国前总统去世,享年100岁,“一生最正确的决定就是与中国建交”——澎湃新闻
50年前,他们亲历“改变世界的一周”——专访尼克松访华随行官员洛德与傅立民——海外网2022-02-21
图忆|为什么老布什被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澎湃新闻2018-12-03
亲历“改变世界的一周”,唐闻生:为何尼克松访华走下舷梯时选择主动握手?——环球网2022-02-27
美国军事历史学家理查德·弗兰克:“我要纠正错误的西方二战叙事框架”——参考消息2025-09-04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