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知道遭这份罪,当初绝不多吃!”
福州的王先生(化名)
躺在病床上看着输液管,
懊悔自己一口气炫完10只大闸蟹。
立秋后大闸蟹成餐桌“顶流”,上周末王先生买了一筐清蒸,蟹肉鲜甜、蟹黄绵密,不知不觉吃了10只。当天傍晚他开始频繁腹泻,起初以为“吃撑了”,直到头晕、无力、脱水,才被送进福建省第三人民医院ICU,经补液治疗才好转。
(图片由豆包AI生成)
“入秋后脾胃本就敏感,大闸蟹又是‘寒凉担当’,肠胃易‘罢工’。”接诊的福建卫生报健康大使、该院治未病科(中医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医师陈淑娇说,中秋前后,门诊常遇吃蟹后腹胀、腹泻、过敏的患者,多因过量、体质偏寒或蟹不新鲜。
秋蟹怎么吃才安全?3个关键避坑
01
一次1-2只,别贪多
大闸蟹高蛋白、高胆固醇,过量易致消化紊乱。陈淑娇建议:
●脾胃好的成年人每次1-2只,每周不超2次;
●老人、小孩、孕妇及肠胃弱者尽量不吃,若尝鲜先吃1/4只,搭配生姜、紫苏,观察半小时无不适再少量吃;
●体质偏寒(怕冷、手脚凉、大便稀)者最好忌口。
02
3个“去寒法”按需用
吃蟹怕寒可搭配生姜、黄酒或紫苏:
●生姜适合所有人,蒸蟹时放3-5片,或切末加醋做蘸料,别放太多以免盖过蟹鲜;
●黄酒适合能喝酒的成年人,温饮1-2小杯(50-100 毫升),可去寒去腥,但儿童、孕妇、过敏者及吃头孢者禁用;
●紫苏是“万能款”,煮蟹时丢5-10片干叶,或蒸好后用鲜叶垫盘,还能缓解吃蟹后的腹痛。
(图片由豆包AI生成)
03
死蟹、生蟹别碰,4个部位要扔
死蟹易滋生组胺,可能致食物中毒;生蟹或未煮熟的蟹可能有肺吸虫,需蒸到蟹壳变红、蟹腿易掰断。
另外,蟹心(肚子里白色六角形)、蟹腮(壳内“小扇子”)、蟹肠(脐内黑线)、蟹胃(壳内装泥沙的“小袋子”)又寒又脏,必须去掉。
吃中药能吃蟹?看体质不看药
“吃中药不能吃蟹” 是误区。陈淑娇补充道,虚寒体质者就算不吃中药,吃蟹也易不适,不建议吃;若实在想吃,需多配生姜或紫苏,少量食用并观察反应。
体质偏热(易上火、口干、便秘)者,若吃的中药平和或偏凉,少量吃蟹(配紫苏)通常可行。但正在吃温热中药(治风寒感冒、脾胃虚寒)的人,吃蟹会 “雪上加霜”,加重不适,务必避免。
“秋蟹虽鲜,健康更重要。” 陈淑娇提醒,吃中药时想尝蟹,最好先问医生,别为口腹之欲送医救治。
更多用药问题
可以上“福建卫生报健康+”小程序
1V1免费咨询三甲医院药师
现在刷到我们全凭缘分
大家记得设置星标
关注精彩内容不迷路~
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林颖
编辑:李子
审核:黄美辉、刘碧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