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本号发文介绍了鲁迅如何当导师,今天再发一篇文章介绍下鲁迅的“大弟子”胡风。
在不断纪念、弘扬鲁迅的同时,胡风也一直在学习、践行鲁迅精神,传承、发展鲁迅事业。可以不夸张地说,胡风是鲁迅去世后“最像”鲁迅的弟子,这也正是胡风被认为是鲁迅“大弟子”最重要的原因。
首先,胡风学习并发展了鲁迅的一些文艺理论。胡风提出的“现实主义的路”、“主观战斗精神”、“精神奴役的创伤”、“到处都有生活”等理论都是在继承鲁迅文艺理论基础上的深化发展,如胡风的“到处都有生活”理论传承于鲁迅的反对“题材决定论”。
其次,胡风学习鲁迅写了很多文化、社会批判方面的杂文,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即使在抗战大敌当前之际,“胡风还是继续以鲁迅为榜样,坚持社会批评和文化批判立场,不断提醒人们注意鲁迅对中国社会作出的批判和预言……
在胡风看来,鲁迅是一个坚决反对中国封建传统的斗士,他的远见卓识的品质完全来自自身实践和心灵体验的实感获得,并且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清醒认识使他自始至终坚持对中国社会的批判姿态。因此,胡风及其追随者将鲁迅视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在文坛上坚持批判现实主义道路。”
再者,胡风在编辑出版、作家培养方面也发扬了鲁迅的精神、事业,他主编的《七月》《希望》杂志在践行“鲁迅精神”的同时培养出路翎、艾青、田间、丘东平、阿垅等大批作家、诗人,形成了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七月派”。
更重要地是,胡风学习、传承了鲁迅的独立精神和“硬骨头”。“独立的知识分子对政治并不表现为一般性的参与,至多是以文章、学说等影响政治,以独立的姿态表现出对当时政治与现实的批判与疏离。这种典型的知识分子方式甚至为梁启超、章太炎这样在中国政治运动中起过关键作用的人物所采取,此后为胡适、鲁迅、周作人等五四先驱者所张扬,成为‘五四’知识分子普遍认同的文化姿态。而鲁迅之后,在左翼文学界依然能坚持这种知识分子方式的,却是凤毛麟角,只以胡风最突出。”
首先,胡风和鲁迅一样身份独立。自1927年后,他便主要是以作家、理论家、编辑等知识分子身份参与文学、政治、生活;其次,胡风和鲁迅一样承认文艺有阶级性,但又都认为文艺应该有独立性,文艺不能完全从属于政治,也都践行了他们的主张;再者,胡风和鲁迅一样虽然是左翼作家,但有自己独立人格。
如当时多数左翼文艺理论家主张文学文化要在“民族形式”基础上发展,而胡风则在《论民族形式问题》中认为各种“民族形式”理论都是“农民主义,民粹主义的死尸”,并点名批评从而得罪了郭沫若、周扬、陈伯达、胡绳等左翼文艺理论家。
“胡风对鲁迅精神的守护构成了对当时意识形态领域整合当代文化的威胁,这是胡风悲剧的根本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鲁迅精神和鲁迅文学方向的悲剧。”
另外,胡风在近20年的监禁中“心安理不得”,从未违心承认过自己文艺理论有错误,更不曾承认自己“反革命”等“罪行”,也没有对把他“打倒”后来自己也被“打倒”的周扬等人落井下石,鲜明地体现了鲁迅的骨气、正气。
因此,如胡风自认为的那般,在诸弟子中,胡风的确可以说是鲁迅最忠实的传承者。“胡风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继承者,他是从人格、精神、事业、思想上全面地吸收、感应着鲁迅,将之完全融化成了自己的血肉生命,并且创造性地用鲁迅精神与现实世界碰撞、结合……胡风继承而且延伸了鲁迅精神的某一向度,他对鲁迅具有某种‘超越’和‘激活化’。”
当然,另一方面,“对鲁迅的信念与情感成就了胡风,但同时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局限了胡风,使他走不出鲁迅的光影而有更加超拔的创造和突破。”
从“粉丝”到同事再到学生、朋友最后到传播者、传承者,胡风在鲁迅诸弟子中与鲁迅关系非常亲密,纪念、弘扬鲁迅很多,学习、传承鲁迅有力,因此胡风被公认为是鲁迅“大弟子”,胡风一生毁誉也因此而来。
当然,探析胡风是不是鲁迅“大弟子”本身意义并不大,而是希望借此来说明胡风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当然不能遗忘鲁迅,也不能遗忘鲁迅“大弟子”胡风。
(本文选自拙作《鲁迅的朋友圈》,注释略,更多详情见此书和周五直播)
涛哥俺近日出版新书《鲁迅的朋友圈:鲁迅与现代英俊》,全面系统深入地书写了鲁迅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重点探究了鲁迅对其影响,历时十年完成,结合最新研究成果、史料,文史融合雅俗共赏,兼具可读性、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众多名家推荐,请大家多多指教支持:
最新热文推荐:
观文化万象,听时代涛声
有思想、有态度、有品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