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供奉在庙宇中的石雕地藏菩萨,其形象多为光头僧人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比丘相”,这是现在石雕地藏菩萨的核心形象;传递着“住世救度”的质朴感。然而石雕地藏菩萨的早期形象却较为简单,主要基于佛教经典描述,初唐贞观年间的石雕地藏菩萨像姿态多样,有坐姿和立势,服饰华美,袒露上身,身着裙装,帔带飘逸绕身,佩饰璎珠圈,头顶束发髻,手中或持宝珠,或提净瓶,半跏而坐的姿态较为常见。
![]()
![]()
![]()
![]()
![]()
![]()
直到唐代,石雕地藏菩萨的形象开始大量涌现,并出现了更多丰富的艺术形象;比如,龙门石窟的石雕地藏像多为菩萨装、舒相坐式。敦煌莫高窟在盛唐时期出现的地藏石雕像,则是手持锡杖的沙门形象。五代以后:石雕地藏的形象比较固定为头戴风帽、双手各持宝珠和锡杖的沙门装样式。而如今,我们看到的石雕地藏菩萨像,其核心要素就是“比丘相”,其头部造型就是光头,面部表情温和而沉静,眉眼低垂,自带“悲悯众生”的肃穆感,无夸张的动态,传递“定慧双修、稳度苦难”的气质。
![]()
![]()
![]()
![]()
![]()
随着雕刻元素的逐渐丰富,石雕地藏菩萨身上所穿着的佛衣,是僧人袈裟的样式,衣纹线条简洁流畅,多呈现“覆肩搭臂”的自然垂落感,极少有繁复的珠宝装饰。袈裟样式通常参考比丘的“福田衣”(即袈裟上的 “田字格” 纹样,象征 “广种福田、利益众生”),颜色在石雕地藏像中虽不显色,但造像会通过衣纹褶皱的层次,体现僧衣的质朴质感,强化“修行者”的身份属性。
![]()
![]()
![]()
![]()
其次,石雕地藏菩萨手中的“锡杖 + 念珠”被视为标配,象征“愿力与救度”;法器是石雕地藏菩萨造像的“视觉核心符号”,几乎所有常见石雕地藏王菩萨都搭配这两样法器。锡杖有“九环”,杖身修长,杖头多为“宝珠 + 金属环”(摇动时可发声),部分石雕会在杖头雕刻莲花、祥云等细节。而念珠多为“圆珠串成”,数量常见108颗(象征破除108种烦恼),通常挂于颈间或手持。
![]()
![]()
![]()
![]()
![]()
无论是发饰还是服装的演变,石雕地藏菩萨的形象都带着独特的艺术语言,再佐以各种不同的姿态,让石雕地藏王菩萨的形象变得更加活脱灵动起来。目前,石雕地藏菩萨的主流姿态有“结跏趺坐”或“半跏趺坐”,传递“稳定与加持”;甚至还有其他的伴生场景,例如石雕地藏菩萨与神兽谛听的组合,具象化“救度场景”这些细节处理,也进一步强化了石雕地藏的救度属性。
![]()
![]()
![]()
总之,石雕地藏菩萨的形象演变是文化和艺术共同进步的结果,在千变万化之下,其核心特质仍然以承载“厚重愿力”为核心。石头雕刻地藏像通过“比丘相的质朴、法器的明确、姿态的稳定”,让“地藏菩萨救度众生、破除苦难”的愿力可视化。它不追求华丽的装饰,而是以 “贴近众生的修行者形象”,传递“可靠、慈悲、永不放弃”的精神,成为信众寄托祈愿、理解“地藏精神”的重要视觉载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