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河北频道
近日,一场融合AI科技与自然教育的研学活动在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开展。来自京津冀地区的青少年(含围场本地学生)历经三天探索,为这场生态智慧之旅画上圆满句号。此次活动由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塞罕坝生态文明创新研究院、AI研学栈主办,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教体局、卫健局、融媒体中心及姜家店乡人民政府协办,不仅打造出围场地区高品质研学新范式,更是京津冀经济协同与教育共融的新尝试,也是物化生学科走进自然的生动实践。
研学中,围场学生与外地学生深度互动、共同成长。在塞罕坝展览馆,两地学生一同对比建场初期的荒漠照片与当前的林海卫星影像,结合讲解员的讲述,直观感受从“黄沙遮天日”到“林海百万亩”的生态奇迹,深刻理解塞罕坝精神。
在红松洼自然保护区这片天然的生态实验室里,AI技术成为探索利器——两地学生结合组队,利用AI工具开展“绿野寻踪”定向研学活动,完成一系列闯关任务。他们手持昆虫网、标本盒和植物采集袋,在亚高山草甸生态系统中完成植物样方调查,找到柴胡、桔梗、狼毒等不同植物,借助AI工具记录下各种植物的特征和分布,参加活动的学生们纷纷感叹:“在这样小小的一方土地间,竟然分布着几十种植物。”在中科院植物专家孙老师的指导下,两地学生从最初对植物的陌生,逐步做到精准识别植物并知晓其生态作用。
在三天丰富多彩的行程里,两地学生共同绘制食物链示意图与食物网模型,进一步深化了对生态保护的认知。结营之际,孩子们带着对塞罕坝精神的理解、对生态保护的责任感以及跨区域友谊踏上返程。活动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推进系列课程研发,打造多元、综合、系统的研学板块,持续深化协同创新模式,让这片林海播下的绿色与协同“种子”在更多孩子心中生根发芽。(石慧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