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前几年农业圈里啥话题最热闹,稻田养鱼肯定算一个。前几年,电视上、新闻里、村里广播天天讲,说是“一田两用、一水双收”,既能种稻子又能养鱼,既环保又能增收,听着那叫一个美。
好多地方还搞起了现场会、观摩会,专家一讲,搞得农村大哥大嫂们是热血沸腾,恨不得第二天就下地翻田养鱼。
可奇怪的是这两年这事儿热度突然掉下来了,网上没人提,村里也没人干了,问一圈,还有人笑着说:“农村人折腾不起了,这活干不了!”这背后到底咋回事呢?
其实稻田养鱼这事儿不是割不动,也不是农民不干,而是这活儿真不容易干。它听起来挺美,做起来却是个技术活儿加体力活儿,而且风险大、收益慢,不是随便挖个坑放点水就能成的。
稻田养鱼其实不是新鲜事儿。早在唐朝的时候,南方就有少数民族在稻田里养鱼,那时候叫“稻鱼共生”,是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种模式在一些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也一直保留着,比如贵州、广西、云南这些地方,至今还有农户在做。
到了2010年以后,随着国家提倡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稻田养鱼又被重新提了出来,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代表项目,被大力推广。
农业农村部还专门出台了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开展稻田综合种养,像“稻鱼共作”“稻虾共作”“稻蟹共作”都属于这一类。
听起来是好事,可为啥推广起来不那么顺利呢?咱们先说说这活儿到底有多难。首先不是谁家的地都能干,稻田养鱼对地形、水源、土壤都有要求。你得选那种地势平坦、排灌方便、保水性好的地块,否则水一干,鱼就完蛋。
其次还得改田,原来的稻田得挖沟、建坑,把田埂加高加固,防止鱼跑了或者水漏了,这得花钱又费力。光是这一项,对普通农户来说就是不小的成本投入。
再一个技术门槛高,种稻子咱都懂,养鱼可就不是谁都会了。你得知道养什么鱼、怎么投喂、怎么防病、什么时候放苗、什么时候捞鱼。
不同地方适合养不同的鱼,像鲤鱼、鲫鱼耐低氧,适合稻田环境,草鱼、鲢鱼就不太行。管理上也得用心,稍不注意水质出问题,鱼就大批死亡,一年心血全白瞎。
还有个现实问题是收益周期长,你别看宣传上说“双收益”,其实这事儿真没那么快见效。养鱼第一年基本是投入,鱼还没长大、稻子也受影响,产量可能还下降。
因为要给鱼留活动空间,水稻插秧密度就得调低,影响产量。再加上管理成本高,人工、饲料、药品都得花钱,一不小心就得不偿失。
更关键的是市场销路不稳定,你把鱼养大了,卖不出去也是白搭。农村地区本身消费能力有限,鱼大了不卖出去,就得自己吃或者便宜处理,赚不到钱。有些地方想搞订单农业,但合作企业少,农民又怕被骗,最后干脆就不干了。
虽然政策支持,有过一阵子的补贴,但很多地方是“一阵风”式的推广,前期鼓励得热热闹闹,后期技术支持和市场引导没跟上,农民干着干着发现没人管了,心里没底,自然就放弃了。
再加上一些地方为了完成任务,盲目发展,不考虑实际条件,导致失败案例多,反而打击了农民的信心。
再往深里说,农村劳动力也在减少,现在年轻人不愿意种地,留在家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干体力活儿本来就吃力,再让他们搞这种“既要种稻又要养鱼”的复杂农活,确实是难为人。而且养鱼这活儿得天天管,不能出差、不能走远,时间上也不自由。
那是不是说稻田养鱼就不行了呢?其实这模式在一些地方还是成功的,比如贵州从江、广西三江这些传统稻鱼共生地区,农民已经摸索出一套成熟的管理经验,配合旅游和品牌农业,效益还挺不错。但这些地方有长期经验积累,不是随便换个地方就能复制成功的。
从科学角度来看,稻田养鱼确实有生态优势。鱼吃虫、吃草,能减少农药使用,鱼粪还能肥田,提高土壤肥力,是一种典型的循环经济模式。
农业农村部发布的《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中也明确指出,合理开展稻渔综合种养,有助于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但前提是条件合适、技术到位、管理科学。
如今这阵风过去了,不代表它就没价值了。相反说明了农业发展不能只靠热情,更得靠科学、靠耐心。真正能落地、能持续的农业模式,都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不是一哄而上就能成功的。
农民也不是不懂技术,而是更现实。他们知道,啥能挣钱、啥干不了,心里跟明镜似的。如果你听说哪天稻田养鱼又火起来了,也得考虑下这地合适吗?人手齐吗?技术跟得上吗?市场通得了吗?别再让人白忙一场,才是真格的。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