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供市民休闲的广州市越秀区七株榕社区绿化广场、盛枝大街天桥下绿地,竟成了臭气熏天、噪音扰民的临时垃圾转运站,这暴露出老城区公共服务用地短缺与城市环境治理之间的深层矛盾。当“临时”设施成为长期存在,当民生需求与环境卫生保障形成对立,城市精细化治理的考题已然摆在面前。(早前报道)
垃圾转运站作为城市不可或缺的环卫设施,其选址本应科学规划、远离居民密集区,并符合防臭、防噪、防污染的技术规范。然而,越秀区光塔街作为老城区,基础设施先天不足,狭窄空间与高密度人口,使得环卫设施选址陷入“无处可去”的窘境,只能“拆东墙补西墙”,挤占社区休闲空间。
越秀区多个临时垃圾转运站挤占社区休闲空间,且未做密闭处理。
更值得注意的是,所谓“临时”站点往往缺乏密闭处理与规范管理,噪音、异味、污水等问题持续困扰周边居民与商户,甚至影响了儿童活动中心的正常运营。这不仅降低了市民生活质量,更折射出城市治理中“临时心态”的弊端——以临时之名行长期之实,本质上是一种治理短视。
破解这一难题,不能仅靠“加强清洗”这类治标之策,而需系统性的治理创新。一方面,当务之急是补齐临时垃圾站的标准短板。现行《市容环卫工程项目规范》未对临时站点作出明确要求,导致露天堆放、臭气外溢等问题频发。应尽快出台过渡性规范,强制要求临时站点加装除臭设备、隔音装置,推广移动式、地埋式等集约型设施,让 “临时” 不意味着 “低标”;另一方面,要着眼长远,在城市更新中预留环卫用地,探索 “环卫综合体” 模式,将垃圾转运与其他公共服务功能复合,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从源头上减少 “挤占民生空间” 的尴尬。
更关键的是,要打破 “政府决策、居民反对” 的单向治理模式,破解 “邻避效应”。老城区垃圾转运站选址难,背后是公共利益与个体诉求的博弈。相关部门不能仅以“用地紧张”为由回避沟通,而应搭建政企民平等对话平台,让居民参与站点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比如,通过公示选址理由、征求群众意见、承诺环境补偿措施等方式,赢得居民理解;同时发挥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的桥梁作用,将 “反对声音” 转化为 “共治力量”,让垃圾站从 “邻避设施” 变为 “共建项目”。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街心公园与垃圾站并非天然对立,其背后的真正命题是如何在城市有限的空间资源中平衡不同民生需求。唯有以更科学的规划、更先进的技术、更开放的治理,才能实现城市品质与民生福祉的双赢。不要让“临时”成为拖延症的借口,而应将其变为城市治理升级的契机。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廖艳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