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李卫华与何里红在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迎来了他们的第31个教师节,这也是他们在这片乌蒙山区度过的第4个教师节。2022年8月,两人从上海闵行区来到盐津县,原定一年半的支教期,因深深扎根的教育情怀两次延期。他们用爱与智慧,默默浇灌着大山深处的教育之花。
“我们感情很好,我来,她也要一起来。分开两地,彼此都会非常想念。”李卫华谈起当初共同赴滇的决定时说道。何里红也微笑着补充:“这样我们就没有后顾之忧。我听说这里特别缺英语老师,而我正好是教英语的。”
从课堂教学到教育科研,夫妇二人携手并进。他们不仅承担起繁重的教学任务,还牵头成立学科工作室,通过示范课、集体备课和课题共研等多种形式,推动本地教师团队快速成长。
何里红在谈到英语教学时表示:“山区的孩子对英语普遍有畏惧心理。我首先帮他们克服恐惧,再由浅入深地引导,让他们觉得英语并不难,逐渐建立起信心。”她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和老师欢迎,这种影响也在一届届学生中延续。
李卫华则强调教师应追求三种品质:“在师德师风上树人品、在课堂教学上出精品、在理论研究上发作品。”他通过组建学科工作室和省级学科组,与当地教师“手把手”共同钻研,形成了一个有凝聚力的教学集体。
三年多的时光,让这两位上海老师从“异乡人”变成了真正的“盐津人”。何里红说:“第一次申请延期,是因为放不下这里的孩子;第二次,是因为我真的爱上了这片土地。”李卫华则以盐津山间常见的苦竹作喻:“它们扎根非常深。我们也要像苦竹一样,把根扎进教育深处。”他感慨道:“关山虽难越,我却不视己为异乡人。在盐津越久,越感到与这片土地相互吸引。能为其建设尽一份力,我们倍感幸福。”
记者:彭奕凯
摄制:陆志秋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