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美琪
编辑/宋 金
近日,美妆圈传来重磅新闻,可谓“成也胶原,败也胶原”。华熙生物旗下以重组胶原为核心的护肤品牌润熙泉,传出闭店的消息。又一巨头剥离胶原蛋白业务,是否预示着这个千亿赛道遇冷?
华熙旗下胶原品牌“静默”
9月初,华熙生物旗下以胶原蛋白为核心原料的护肤品牌润熙泉(REHYADRO)被曝陷入全渠道停摆。目前,淘宝平台已无法检索到其官方店铺,抖音官方旗舰店虽有18万粉丝,但商品全部清空,小红书账号也自4月22日起停止更新,微信官方商城客服则表示还在经营,不了解其他渠道,但在售产品仅有4款,其余均显示已售罄,可见该品牌呈现全面静默状态。
润熙泉成立于2019年,最初定位院线专供B端渠道,后随华熙生物布局胶原蛋白产业链转型线上,主打抗衰与修护功效。值得注意的是,今年7月,华熙生物与乐华娱乐合作的儿童护肤品牌润熙禾也已终止运营,其天猫、小红书等官方店铺均已关闭。
两大新锐品牌相继折戟,折射出华熙生物在护肤板块的战略收缩。财报显示,2024年其四大品牌(润百颜、夸迪、米蓓尔、BM肌活)营收均大幅下滑,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原功能性护肤品)2025年上半年营收为9.12亿元,同比下跌33.97%。
然而,品牌端的“静默”并非意味着华熙生物放弃胶原蛋白赛道。纵观其近年财报,“胶原蛋白”始终是其重点提及的战略关键词。2025年半年报中,该词出现达20次,涉及原料业务、医疗器械及终端产品。
同时,其上半年新上市的6种生物活性物原料中,即包含了BloomColla®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此外,其医疗器械领域的“透明质酸-胶原蛋白复合凝胶”和“胶原蛋白敷料”等产品也同样被着重强调。
此举清晰地表明,华熙生物并未离场。据内部人士透露,公司资源正向润百颜、夸迪等主力品牌集中,次级品牌逐步边缘化。华熙生物坦言,正对该业务进行深度调整,包括经营模式、渠道和品牌优化,此次润熙泉的退出或是其内部战略调整的又一体现。
重组胶原不香了?
巨头接连弃子,重组胶原真的不香了吗?其实也不尽然。
就在上个月,巨子生物、创健医疗接连传出在重组胶原蛋白领域的技术进展。巨子生物旗下“重组胶原蛋白植入剂”上市申请获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受理,这是其今年第二款获受理的重组胶原蛋白产品。
同时,创健医疗宣布联合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成功开发出基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的重组胶原蛋白体内精准检测新方法,实现了技术层面的又一重大突破。
近两年来,该赛道作为生物医学材料领域的新星,正成为资本和市场追逐的热点。国家药监局信息显示,2024年1-10月,就有31个重组胶原蛋白原材料产品完成了登记。可以预见,未来2-3年市面上重组胶原蛋白的终端产品将密集涌现,行业竞争加剧已成定局。
图源网络
值得一提的是,与传统动物源胶原蛋白相比,重组技术彻底解决了病毒风险、免疫原性和批次差异等痛点,推动行业朝着标准化、安全化方向爆发式增长。当前市场高增速便是明证:锦波生物2024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90.59%,巨子生物功效性护肤品板块仍保持62.52%的增长,在庞大基盘上实现如此增幅,实属行业领跑。
巨头弃子背后,行业专业人士分析称,资本与企业的“降温”可视为战略回调。巨头一边收缩边缘品牌,一边加码研发底层,例如上美股份与国际学术期刊《PLOS One》联合发布了一项突破性研究成果——通过酶切技术开发出低分子量重组胶原蛋白(LRHC),持续发表学术成果、突破小分子胶原制备;华熙生物近期密集公开了5项和重组胶原相关的专利等。这预示行业正从营销驱动转向研发驱动,未来竞争核心在于生物制备、功效验证与转化效率。
总的来看,重组胶原蛋白在医美、护肤、创伤修复等领域应用空间广阔,千亿市场规模并非虚言。短暂调整实为优胜劣汰的过程,一旦技术成熟、成本下探、消费认知深化,资本必将重新涌入,推动下一轮良性增长。
当前看似退却,实则为更精准地进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