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记者 赵 玥
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31号令《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和碳排放评价办法》(下称“31号令”)印发,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原《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办法》 (2023年2号令,简称“2号令”)同时废止。
“31号令”看似只是政策条文的更新,实则标志着一个重要转折——我国企业项目审批从此进入“碳排放硬约束”时代。钢铁、水泥、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将迎来发展的新变局。
1
碳排放评价成必过门槛
相较于“2号令”,“31号令”围绕“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型”进行了系统性升级,最核心的变化在于正式将新建项目碳排放水平纳入管控范畴,明确法定地位。
“31号令”明确提出“项目碳排放评价结果纳入项目节能审查意见”,且在第十二条规定节能报告需全面增加项目碳排放内容。同时,调整了审查范围,放宽用电项目限制,强化煤炭消费约束。
“31号令”充分考量国内新能源发电快速发展的形势,在无需开展节能审查的要求上做出“删电增煤”的调整:一方面放宽了对原年用电量在500万~800万千瓦时的项目审查;另一方面加强了煤炭消费约束,将“2号令”中“不满1000吨标准煤且年电力消费量不满500万千瓦时”的表述,修改为“不满1000吨标准煤且年煤炭消费量不满1000吨”。
双碳学会专家王璐表示,过去项目在审查时,碳排放核算顶多算“附加题”,可做可不做;现在则变成了“必答题”,而且要得高分才能过。“31号令”明确要求,项目节能审查意见里必须包含碳排放评估结果,具体到单位产品碳排放、总量结构、对标先进水平等细节。
这意味着,钢铁、水泥、化工等高耗能行业要么转型要么出局。举个例子,钢铁行业吨钢碳排放先进水平是1.3吨,如项目评估结果是1.8吨,就会被直接驳回。企业想上项目,要么砸钱搞技改,如以氢能炼钢、固废替代等措施以降低碳排放,要么就配套碳捕集设施。某钢铁企业算过账,如果现在投2亿元建设低碳生产线,虽然短期内成本增加,但按照目前国内碳价涨幅,3年后碳价有望涨到100元/吨,每年能省5000万碳成本。如果现在不转型,未来每吨产品的碳成本可能吃掉一半利润。
海油总节能减排监测中心有限公司节能低碳监督部经理李欣表示,“删电增煤”政策利好技术改造项目。“31号令”放宽低能耗用电项目审查,中国海油不涉及新增煤炭消费项目,有助于推进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利好油气开发调整井、外挂井槽的技术改造以及中下游工艺调整项目的快速实施。
在此局势下,中国海油将加大技术研用,坚持增量必优。新建项目需采用先进工艺、高效设备、智能系统,加大节能减碳技术(如可再生能源、高效余热回收、CCS等)应用,优化用能结构,坚持“增量必优”原则,严格执行“工艺非优不选、项目未优不上标准”,加大项目审查刚性约束。
2
审批权限上收更严格
“31号令”的另一个重要变化是审查权限提级上移,管控力度提升。其中,规定重点领域年综合能源消费量50万吨标准煤及以上(或年煤炭消费量50万吨及以上)项目需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禁止省级将“双高”项目审查权限下放至县级,并对辖区内进度滞后、能力不足、审查质量偏低的区域调整或暂停其审查权限。如此,县级政府彻底失去高耗能项目审批权,相当于在源头给高碳项目设了“过滤网”。
更具强制性的在于,规定审查约束力“绑死”地方考核。对节能降碳指标严重滞后的省级地区,将视情暂停受理项目审查申请。这样等于直接把地方政府的考核成绩和项目审批权挂钩,逼着地方在引进项目时先算“碳账”。以前,某些地方政府可能会为了GDP审批通过高碳项目,现在则要掂量一下,避免涸泽而渔。
这样一来,低碳优质项目成为地方“抢滩目标”。同样是10亿投资,新能源汽车厂比传统钢铁厂碳排放低80%,地方肯定优先批前者。业内人士透露,最近广东、浙江等地给低碳项目开“审批绿色通道”,原因就在于此。
“31号令”一出,审批周期有可能变长。企业布局项目应考虑流程和时间,并先查当地节能降碳考核排名。如果某个省份连续两年考核不达标,哪怕企业项目完全合规,也有可能被暂停审批。
李欣表示,“31号令”要求对标对象必须是先进水平,这就要求项目需采用更先进、更绿色的方案,将导致建设成本上升。结合审批权限逐级收紧的趋势变化,项目将面临一个较长的审查周期,特别是中国海油中下游和燃气发电中可能会涉及国家审批的项目,整体审查流程和周期会进一步加长。因此,建设单位需提前规划时间进度表,预留充足的政府审查时间,确保项目在合规的前提下,按既定计划建成投产。
3
“碳工具”将成发展利器
“31号令”实施后,过去略显边缘化的碳工具地位将大幅提升,而打“擦边球”的做法则得以遏制。举例来说,过去些企业会选择到碳管控松的地方建厂,现在审批权限上收,这种“碳套利”玩不转了。反而像京津冀、长三角这些碳市场联动地区,项目审批更顺畅。
以前碳咨询、碳核查是小众业务,现在成了项目必备环节。“31号令”要求碳排放评价必须包含“减碳路径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性分析”,意味着每个项目都需要专业的碳规划。比如要建设化工项目,碳盘查要前置,从原材料、生产到运输,全链条算清碳排放量,再对照行业标杆找差距。尤其是现在审查不仅看总量,更看单位产品碳排放——这才是体现技术水平的关键。可以预见,碳服务行业会像环评、安评一样,成为项目开工前的标配。
另外,王璐表示,“31号令”要求所有项目“深度融合绿色能源”,等于给新能源开辟了刚需市场。以一个年耗能10万吨标煤的产业园为例,配套20%的光伏自发自用,碳排放总量能降15%。而且新能源要打组合拳,最佳配置是“光伏+储能+绿电采购”组合。这样不仅审批通过率高,还能享受政策红利,拿到地方的绿色补贴。
除此之外,现在多地试点的碳配额质押贷款、碳期货、碳保险等碳工具,虽然还在完善中,但可以提前关注。
过去企业拼规模、拼成本,未来拼的是碳管理能力、低碳技术储备。将碳排放评价纳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范畴,对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