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体会过情绪彻底失控的滋味吗?
在博主@心理观察者的记录里,深夜两点的手机屏幕还亮着,对话框里是打出来又删掉的情绪化字句,空荡荡的房间内,只剩下压抑的抽泣声和窗外偶尔掠过的车灯。
沙发上蜷缩的身影,明知明天还要早起上班,却就是无法入睡。大脑像一台过载的机器,反复回放着白天的冲突、未来的焦虑和过去的委屈。
不知是因为疲惫,还是绝望,ta就这样反复想着,一直想到头痛。
白天的状态也同样糟糕。
除了不得不完成的工作任务,除了维持基本生存的进食,剩下的时间几乎被情绪吞噬。有的在工位对着屏幕发呆,有的在会议室强颜欢笑。一天24个小时,有16个小时都在和内耗作斗争。
02
不压抑情绪,情况会好吗?
网友@逆风前行讲过自己的经历。
他说,有段时间他决定“做自己”,心里有火就发,有委屈就说,绝不忍着。本以为会活得畅快淋漓,结果却更加糟糕。
同事觉得他脾气大,难合作,逐渐疏远他;上司认为他情绪不稳定,难当大任,重要项目不再找他。就连最亲密的朋友,在一次他突如其来的爆发后,也无奈地说:“你需要休息一下,我们暂时别聊了。”
按理说,释放了真实情绪,应该更轻松吧?
其实并没有。
他确实短暂地爽快了,但随之而来的是更深的孤独、职业的停滞和人际关系的破裂。他亲手把自己的世界变成了一座孤岛。
他说,情绪像洪水,而认知就是堤坝。没有堤坝的洪水,带来的不是释放,而是灾难。
一边是情绪宣泄的本能冲动,一边是现实世界的运行规则,他感到无比撕裂。
后来他开始学习心理学,才慢慢明白问题所在。现在他学会了观察情绪而非被情绪控制,情况才开始好转。
看完后,有点醒悟。
这种从放纵到克制的转变不是对现实的妥协,而是一种深刻的成长。在这个压力无处不在的时代,情绪稳定不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需要习得的能力。
03
有位心理咨询师分享过一位来访者的故事。
来访者是一位30多岁的女性,事业有成,但长期被焦虑和失眠困扰。她觉得是因为工作压力太大,甚至考虑辞职。
咨询师和她深入聊了下去,才发现问题的根源。
她焦虑的并非是工作本身,而是内心一个根深蒂固的认知:“我必须做到完美,才能被认可,才有价值。”
这个认知源于她的童年。她有一位非常严厉的母亲,只有她考到第一名时,才能看到母亲的笑脸。于是,“完美=爱/价值”这个程序,在她小时候就被写进了大脑。
现在的工作,只不过是激活了这个旧程序而已。她疯狂加班,苛求细节,不允许自己出一点错。表面上是对工作负责,潜意识里却是在重复童年模式:渴望通过“完美”换来“认可”。
一旦察觉到可能“不完美”,童年那种不被认可的恐惧就会袭来,化作巨大的焦虑情绪。
她错把情绪当成了敌人,其实情绪只是信使,带来的真正信息是:你那个“必须完美”的底层认知,该升级了。
听完后,很是感慨。
她什么都没有做错,她只是被过去的认知模式绑架了而已。
成年人的世界,表面上是处理事情,本质上是在处理情绪,而处理情绪的本质,是处理我们内心的认知。
04
有人说:情绪是信使,认知是解铃人。你若看不懂它送来的信,它就会一次次来敲门,直到你拆阅为止。
精准又深刻。
我们常常试图消灭情绪,就像打死上门报信的信使。结果呢?问题本身没解决,信使还来得更勤了。
情绪管理的根本,从来不是压抑或放纵,而是认知升级。
情绪不好的第一场风雨,是错把现象当根源。
工作压力大、伴侣不顾家、孩子不听话……这些只是引爆情绪的导火索,而非情绪本身的地雷。地雷是你内心深处关于“事情应该怎样”的认知和信念。
认知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的“ABC理论”完美解释了这一点:A(事件)→ B(认知/信念) → C(情绪/结果)。决定C的,不是A,而是B。
当你因为A感到痛苦时,不要去改变A,而是要审视你的B。
情绪不好的第二场风雨,是缺乏情绪识别的能力。
许多人只能模糊地感觉到“我很难受”、“我很生气”,但无法准确识别这究竟是哪一种情绪,以及它为何而来。
是感到被侵犯的愤怒?是愿望落空的悲伤?是对未来不确定的恐惧?还是内心价值被否定的羞耻?
每一种情绪背后,都对应着一个不同的认知判断。能够精准地命名情绪,是管理它的第一步。这叫“情绪粒度”,高情绪粒度的人,更能掌控自己的情绪。
情绪不好的第三场风雨,是缺乏多元视角。
陷在情绪里时,我们就像戴上了一副扭曲的眼镜,只能从一个固化的、片面的视角看问题,钻进了牛角尖。
“他一定是故意针对我!”“这件事彻底搞砸了,完了!”“我永远都做不好!”……这些都是认知窄化的典型表现。
而认知水平高的人,则能主动戴上不同的眼镜:他的视角、对方的视角、第三方视角、未来视角……视角多了,解决问题的路就多了,情绪自然就通了。
情绪不好的第四场风雨,是向外归因的思维习惯。
“都是他的错,我才这么生气!”“都是这个破事,害我心情不好!”这种思维模式,等于主动交出了人生的方向盘,把自己情绪的掌控权拱手让给了外界的人和事。
而认知升级的方向,是走向内在归因:“是我内心的什么认知,让我对这件事产生了这样的反应?”“我如何调整自己的期待和解读,才能让情绪回归平稳?”拿回方向盘,才是对自己人生负责的开始。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认知重构”,指的是改变我们理解、解读事件的方式。
书中列举了无数情绪困扰的案例,但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结论:
“外界事物千变万化,我们无法控制。能控制的,唯有我们看待它的方式。”
当情绪汹涌而来,能破局的,只有认知。
认知是件未雨绸缪的事。
只有提前给自己的大脑安装好应对程序的杀毒软件,才不会在情绪病毒来袭时,全面崩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