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初中同学组织聚会,笔者应约前去,恰遇当年的英语老师在座。二十余载不见,此番欣得重逢,师生相谈甚欢。聊天之际,英语老师偶然提及其上大学前的一件往事,笔者听后深有触动,欲写文记叙而迟迟未能动笔。今日正值教师节,思及师恩而又想起此事,便将之简要整理,与诸君共享。
笔者英语老师为七零后生人,其高考之时,大学尚未扩招,金榜题名并非易事。据老师所言,她应是其老家所在村庄考取的首位大学生。
对于普通乡村家庭而言,子女考上大学,固然是一大喜事;但随之而来的费用开支,却也让他们满腹忧愁。而胶东乡民又普遍“要强”——所谓“要强”,即看重颜面,不轻易向别人开口求助,就算是到了非求助不可的地步,也是先内后外,尽量只求助于亲戚而不麻烦其他。
英语老师的父母,在为女儿筹措费用时,就是遵循了上述原则。但当时其家中亲戚普遍不富,借了一圈下来,仍有300元钱的缺口。九十年代中前期的300元,购买力自然远胜于今。
就在万般无奈之际,其房前一位邻居主动问起上学费用事宜,老师父母直言相告,但并未开口借钱。没想的是,这位邻居连连感叹“培养大学生不易”,随即慷慨解囊,将300元钱借了出去。英语老师由此顺利踏上求学深造之路。
对于这份恩情,老师父母感念在心。农家人报恩的方式有限但皆真诚。老师父母一方面在年底将家养之猪卖出,及时将钱还给对方;一方面则在日常生活中尽力回助,钱已还清后依然不辍。
而老师本人对于邻居之恩也始终感怀。毕业工作自食其力之后,她每逢回乡探亲,或多或少,都会给这位邻居带上一点礼物,以表寸心。这一习惯,如今,已坚持将近三十年。
三百元之恩情,三十年不忘。这则故事虽短,但人性之光芒、胶东民风之淳厚,皆可见于一斑,是为简记。(本文作者:隋翔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