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说说“水果刺客”。谁曾想到,如今连吃个水果都要被“教育”。
最近,一位水果企业老总的发言在网络上刷屏。面对大众对水果价格的质疑,他回应说,很多消费者根本不懂水果,并称自家企业这些年来一直在努力“教育”消费者,让他们变得更成熟。结果这句话一下子点燃了舆论,不少网友忍不住吐槽:从小到大被教育,上班被领导教育,现在连买水果都要被商家教育了吗?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水果这种原本日常的生活“甜头”,渐渐变成了许多人要犹豫再三的“轻奢品”。价格上涨,就像温水煮青蛙,等到大家回过神来,西瓜、苹果、橙子这些曾经亲切、随手可买的水果,早已悄悄变了身份。
很多人晒出令人咋舌的付款记录:88元一个的芒果,128元一个的蜜瓜,61元一斤的葡萄。这些数字背后,是普通人越来越紧的预算和一声叹息。有人无奈地说,现在进水果店之前都得先做点心理建设,不然真心疼。
你可能会听说,今年荔枝、榴莲、车厘子这些所谓“贵族水果”降价了,甚至有人说实现了“水果自由”。但为什么苹果、西瓜、橙子反而越来越让人买不起了?有人推测是因为果农改种更赚钱的高端品种,导致“大路货”产量变少;也有人觉得是成本全面上涨,但这些都不是最根本的原因。
真正的推手是一套不断精细化的水果分级制度。以前挑水果标准很简单,看个头、尝甜度,但现在不一样了。像某些品牌企业,把一颗苹果分出18个等级,用X光扫描测甜度、水分、硬度,再按数据分成招牌、A级、B级、C级,每一种都能卖出不同价钱。这套玩法早已遍布行业,如今你走进任何一家水果店,几乎每种水果都被明码标价分为三六九等。
比如荔枝,以前就只有荔枝,现在商家拼命讲品种、谈产地:“桂绿”是荔枝里的“爱马仕”,“仙进奉”是进贡皇帝的,还有糯米糍、白糖罂、桂味……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更高的价格。他们不仅卖得贵,还要让你觉得每种都值得尝,就像奢侈品一样,靠故事和标签拉动消费。
更关键的是,不同等级的水果走的渠道也完全不一样:品相一般的流向菜市场、团购和果汁厂;最优等级的就进高端超市、精品水果店,用外观和故事撑起高价,但味道可能并没有差那么多。
最终结果是,我们很难再找到便宜好吃的水果了。以前两三块一斤的苹果和西瓜正在消失,你被迫在高价货中做选择,不管它们是不是真的更好吃。
最近某知名水果品牌的舆论风波,某种程度上也是消费者情绪的爆发。很多人从小被教育要节俭、努力工作、认真生活,却发现自己连水果都快吃不起。三年前,大家还在期待“车厘子自由”,如今却是“西瓜自由”都难实现。
但问题在于,该反思的真的是消费者吗?还是那些用分级、营销话术不断推高价格的套路?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抱怨,那就真的输了。要想真正实现“水果自由”,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这一套定价游戏背后的逻辑,学会理性判断,聪明选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