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道:“好的切二三斤来吃酒。
”说出这句话的,并非寻常肚饿的旅人,而是一个身躯凛凛、相貌堂堂的彪形大汉。
在《水浒传》里,武松这个人物本身就长期奔波于江湖,不仅需要翻山越岭的长途跋涉,更要时刻准备着殊死搏斗。
这样一个武者的身体,其基础代谢与能量需求,本身就构建在一个远超常人的惊人水平之上,对他而言,一顿饭的意义,与其说是果腹,不如说是为一台战斗机器补充燃料。
武松
面对“十八碗酒”这个听起来很多的数字,现代人的惊愕源于对“酒”的误解
景阳冈下那家小店,卖的根本不可能是今天高度数的蒸馏白酒,元代之后才逐渐普及的蒸馏技术,在北宋尚未出现。
武松所喝的,乃是当时民间很普遍的酿造酒,一种酒精度数与现今啤酒仿佛,甚至可能更低的米酒或黄酒。
更为关键的是,根据宋代出土的文物推测,当时的酒碗容量很小,更似今日之茶盏,一碗盛满,不过百余毫升。
如此换算下来,十八碗的总量,大约相当于几瓶啤酒,对于一个口渴且善饮的壮汉,这不过是寻常的解渴之举。
酒的谜团一解,四斤熟牛肉的食量便也显得不再那般夸张
首先要明白古代的计量单位与今日的差异,考据显示,宋代民间的一斤,大约折合成现在的640克左右,意味着武松吃下的牛肉总量是2560克,接近现在的五斤。
对于一个刚刚经历大量体力消耗、腹中空空且体格强健的人来说,在数小时内消化掉五斤纯粹的能量补充品,完全处于其生理机能的可接受范围之内。
而且武松是晌午时分进的店,饥肠辘轆,而当他结账离去,再走上四五里路到达山冈下时,一轮红日已缓缓坠入西山。
这长达数个钟头的用餐时间,将庞大的食量分解成了一场马拉松式的能量补给,让身体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与接纳,而非一次性的冲击。
所以,武松在打虎前的这顿饭,并非施耐庵的文学夸张,而是基于人物生存需求的真实写照。那一碗酒、一盘肉,最后都实实在在地变成了打死老虎的力气,这是一个刀口舔血的汉子蕞朴素的生存法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