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百韬在碾庄圩饮弹自尽,老蒋莫名其妙地说了一句“黄埔精神不死”,李宗仁在回忆录中进行了嘲讽:“黄百韬兵团原是‘杂牌’,早在蒋先生蓄意消灭之列,为使邱清泉保存实力而牺牲黄百韬,也并不是费解的事。”
黄百韬在淮海战役中战死并不委屈,因为他的第七兵团原本就是属于刘峙为总司令的徐州“剿总”,他跟邱清泉、李弥一样,全军覆没是历史的必然,甚至也可以说那是他“应尽的责任”。
黄百韬的部下、第七兵团第二十五军军长陈士章(1975年特赦)在《黄百韬的起家与败亡》中在证实黄百韬带的是在兵团的同时,也揭露了黄百韬不敢逃只能死的根本原因:张灵甫兵败孟良崮,老蒋就想杀李天霞和黄百韬,结果用一个团冒充一个旅“驰援”的黄埔三期生李天霞上面有人,没过多久就升任第一绥靖区副司令官,黄百韬自称在救援时死了一万六千人的黄百韬却差点丢命,“自此更加战战兢兢,不敢松懈。”
黄百韬没有上过黄埔军校的杂牌军将领,逃出去也难免一死,倒是那个第十二兵团中将司令黄维,有点“不作死就不会死”的意思——他原本是可以不去淮海战场蹚浑水的,因为原本那个兵团司令的位置,就不属于他而属于胡琏。
黄维赴徐州,完全是他自己主动要求送死——当时他至少有三根救命稻草,可是他头脑发热,连最大的那一根都没抓住,事实上他只要抓住一根救命稻草,就可以不去送死,就是被围在双堆集,也可能仍有一线生机。
黄维是黄埔一期生,虽然表现得不像胡宗南、杜聿明那样抢眼,但也是老蒋重用的“人才”,在蒋系高层为谁当十二兵团司令吵得面红耳赤的时候,黄维正在筹备“新式军官学校”,而且校长的委任状已经到手,这就是他的第一根救命稻草。
黄维在《黄维第十二兵团被歼纪要》中还有点沾沾自喜:“我由新制军官学校校长兼陆军第三训练处处长调任第十二兵团司令官,仍兼新制军官学校校长。”
这里顺便说一句,已经在特赦后担任文史专员的黄维写了这篇文章,还挣了九十块钱——杜聿明评定为甲等,宋希濂和文强核准,1978年9月的那张稿费单子一直保留到现在。
黄维写东西可以,当军校校长可能也在行,但是让他带领一个兵团,那就纯属赶鸭子上架了——他不但断送了自己的前程,也把第十二兵团十多万人引上了绝路。
实事求是地说,老蒋让有“书呆子”之称的黄维去办军校,还真有点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意思,黄维完全可以抓住这根救命稻草,在老蒋面前“据理力争”,也是有可能让老蒋收回成命的:当时胡琏也是十二兵团的合适人员,这一点黄维也十分清楚:“当时整编第十八军(等于兵团的组织)军长胡琏兼任整编第十一师师长,该军则下辖整编第十一师(即第十八军)和整编第三师(即第十军),另外整编第十师(即第十四军)也归胡琏指挥。以上述部队编成兵团,理应以胡琏任司令官。”
胡琏指挥第十二兵团轻车熟路,但蒋家王朝似乎很喜欢像宋朝那样“兵不识将、将不知兵”,一定要让黄维这个“外人”掌管这个新建的兵团,所以陈诚和白崇禧妥协的结果,就是让黄维出任兵团司令,于是黄维就有了第三根救命稻草——明里暗里都在跟老蒋较劲的白崇禧。
由胡琏整编第十八军扩建而成的第十二兵团,属于白崇禧的华中“剿总”而不属于刘峙的徐州“剿总”,也就是说,黄维的直接“长官”就是白崇禧,黄维去不去徐州,应该是白崇禧说得算。
白崇禧并不是什么事都给老蒋面子,而且也在极力拉拢手握重兵的将领,这一点宋希濂看得很清楚:“白崇禧取得武汉地盘后,日益图谋倒蒋,使李宗仁得取而代之。他在军事上除张淦兵团为桂系的基干部队外,还多方拉拢河南的张轸、鲁道源的云南部队及陈明仁等。”
白崇禧知道黄维是老蒋的嫡系,所以宁肯把黄维抛出去,当成消耗老蒋力量的诱饵——黄维被包围,其他蒋军肯定会去救援,这样又会再搭进去几个兵团:“蒋介石的主力尚未完全消灭,白崇禧是绝不肯放弃这个机会的。他知道蒋介石的本钱,只剩下以第一军为基干的胡宗南集团,以第五军为基干的邱清泉兵团,以第十八军为基干的黄维兵团,加上其他一些没有多大战斗力的部队。他希望看到这些部队的溃灭,更不愿将他已经掌握在手的部队调去解围,因为这是同他的企图相违背的。”
如果黄维对“顶头上司”白崇禧表现出半点尊敬,那么老白就会千方百计跟老蒋讨价还价,只要拖上十天半月,老蒋就可能临阵换将,让胡琏带着十二兵团上战场,那时候黄维就解脱了。
立功心切的黄维根本就没有向白崇禧请示,就在吴绍周第八十五军尚未归建、后勤补给没有完毕的情况下仓促开拔,这可把第十八军军长杨伯涛气得够呛:“第十二兵团司令官黄维因蒋介石催促东进甚急,主要的人员装备俱未获调整,只就近召我及战车营龙营长询问一下部队情况,军师长以下各级干部,对作战方针不明,兵团组合不久,各军干部没有互相往来的机会,彼此隔阂,兵团部也根本没有做政治鼓动工作,因此士气低沉。”
白崇禧没有“义务”救黄维,但黄维也没有提出要等张淦的第三兵团也准备好了才一起开拔——白崇禧原本是答应让张淦兵团与黄维兵团齐头并进互相策应的。张淦不动,黄维也可以不动,因为张灵甫前车之鉴摆在那里,孤军深入是很容易被围歼的。
虽然是白崇禧不待见黄维,但黄维依然可以“反向利用”,把白崇禧当成救命稻草:要走就跟张淦一起走,而且我也要熟悉一下部队,先拖一段时间再说!
黄维眼里只有老蒋而没有白崇禧,当然也没有他的黄埔一期同学、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杜聿明,却不知道杜聿明就是他最后一根救命稻草:邱清泉是杜聿明的绝对嫡系,第二兵团是杜聿明带过的部队,只要杜聿明拼了老命,邱清泉也会跟着发疯,那就有可能把黄维从双堆集捞出来了。
我们细看杜聿明的《淮海战役始末》,就会发现杜聿明原本就没有倾尽全力救黄维的打算,蒋介石空投给杜聿明亲笔信:“望弟迅速令各兵团停止向永城前进,转向濉溪口攻击前进,协同由蚌埠北进之李延年兵团南北夹攻,以解黄维兵团之围。”
杜聿明却有自己的打算:“万一沿途被解放军截击,部队遭受重大损失,又不能照预定计划解黄兵团之围,蒋介石势必迁怒于我。当即用电话将蒋介石信中要旨通知各兵团,令部队就地停止,各司令官到指挥部商讨决策。”
兵贵神速,杜聿明没有在接到老蒋电令的第一时间行动,反而召集各兵团司令开会研究——好几个兵团数十万大军,传达命令停止行动需要时间,司令们离开自己的兵团到杜聿明那里开会需要时间,开会争吵不休,又拖延了很长时间,结果是黄维没救出来,连杜聿明也搭进去了。
杜聿明和黄维是黄埔一期同学,但两人的关系却很不好,杜聿明要是能全力救黄维才怪呢。
当年杜聿明九死一生从缅甸撤回,负责“点验”的就是黄维:杜聿明设宴,黄维不吃;杜聿明的手下奉承,黄维冷着脸回怼。当时的杜聿明在黄维面前吃瘪,这个仇要是两三年就忘掉,那可就不符合常理了——当时的杜聿明百战归来损失惨重,最需要的是慰问,而不是“钦差大臣”黄维的冷言冷语。
不管怎么说,黄维在军事指挥和为人处世方面都有欠缺,别说是三根救命稻草,就是给他一捆稻草,他也抓不住——那棵可以当做最大救命稻草和挡箭牌的“新制军官学校校长”的委任状,在他手里居然变成了一张废纸,您说黄维在淮海兵败被俘,是不是自讨苦吃、没苦硬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