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网上的一篇文章《又回到月薪3000元的时代》,作者说她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房产公司做销售,当时没有提成,朝九晚五,不加班,包吃住,工资交完社保到手两千多。这是2008年的收入。后来换过几份工作,工资那是“嗖嗖”涨,五千、八千、一万、一万五。2019年,作者因怀孕离职,到了2021年重返职场时,发现就业市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扣除社保公积金后,到手只有三千六百多元。后来一番求职经历,发现了一个残酷的现实,不加班的工作大多待遇在交完五险一金后只有3000-4000元。文章作者由此感叹说:“又回到月薪3000元的时代。”
确实,笔者对此也有所感受,几年前,身边的同事还对3000—4000元的工资嗤之以鼻,这两年大家都觉得,找一个不加班,有双休,工资能维持在5000元上下的工作都很难。很多企业按照最低工资标准定薪,正在成为普遍现象。
看来,那篇文章的作者感叹是对的,月薪3000元正在成为很多人的常态,特别是普通职能岗位如行政、人事等。有关方面的数据也支持了这个观点。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工资中位数仅为3027元,意味着超半数人月均收入低于 3000 元(中位数工资是指将所有调查对象按工资水平从低到高或从高到低排序后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值,与平均工资相比,中位数受极端值影响较小,更能反映普通群体的实际收入水平)招聘平台数据显示月薪3000-5000元的岗位占相当比例,普通职能岗位如行政、人事、财务、运营等明码标价月薪3000-4000元是常见现象。
“月薪3000元”这一情况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多种经济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经济大环境的转变:我们的经济正从过去的高速增长的增量时代转向中高速增长的存量时代,企业整体盈利能力有所下降,许多公司面临成本压力,控制人力成本成为普遍选择。整体大环境不好经济压力大,企业挣钱难,裁员减薪成了家常便饭。
劳动力市场供需变化:每年都有大量的高校毕业生涌入市场,2024年毕业生人数达1179万,2025年又有约1222万名大学毕业生进入到这个就业市场,加之往年未就业毕业生和行业优化人员,求职人数庞大。但市场上提供的岗位,特别是高质量岗位的增长未能同步跟上,导致就业竞争激烈,企业在薪资定价上拥有更多话语权。
技术进步的冲击: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正在重塑许多传统岗位。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减少了普工需求,服务业的自动化流程也降低了对低技能劳动力的依赖。
行业分化的加剧:不同行业间的薪资差距非常明显。像金融、互联网、高新技术产业等行业的薪资水平依然相对较高,而许多传统行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薪资增长则基本停滞。这种分化也体现在了“平均工资”与“工资中位数”的差异上。
面对这个客观现实,职场打工人该如何选择?
一、发展副业成为许多人的选择。例如白天做行政,晚上做自媒体、送外卖、开网约车,在主业提供稳定现金流和社保的基础上,通过副业增加收入,实现风险对冲。
二、调整心态。在存量时代,有工作比没工作重要,稳定比高薪重要,“有点收入总比没有好”。这是一种“满意决策”而非“最优决策”。 经济增速放缓,岗位竞争激烈,接受现实并积极寻找出路比一味焦虑更务实。
三、投资自己,提升技能,这是应对变化的根本。持续学习,掌握难以被替代的专业技能或培养跨界能力至关重要。看看能否利用好工作中的“学习窗口期”。
四、管理好个人财务。在收入增长受限的时期,理性消费、做好储蓄和规划显得更为重要。
如果实在没辙,那就“调平”吧,做“老鼠人”,至于房子、车子、孩子啥的想都不去想,以不变迎万变。
一招鲜吃遍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