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里讲:“常与同好争高下,不与傻瓜论短长。”
人生路上,难免遇到蛮不讲理的烂人,碰上糟心窝火的烂事。
你若纠缠,只会深陷泥潭;你若较真,反而损了福报。
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懂得用这三个字来了断。
1、静
清代翁同龢有云:“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心浮躁,人就会被情绪牵着走;心沉静,就能看清万事万物的本质。
遇到烂人烂事,静得下心,压得住火,才是真本事。
明朝嘉靖年间,徽州崇文书院山长宋明远,治学严谨,以临事镇定著称。
有一年夏季,暴雨连下三日,书院后山突发滑坡,土石涌至书院院墙下,房屋瓦片都被砸落。
学子们惊慌失措,纷纷涌出宿舍,叫嚷着要下山避难。
书院杂役也乱了阵脚,不知该先抢救书籍还是收拾行李。
宋明远闻讯赶来,并未厉声呵斥,只是站在院中高台上,目光平静地扫过众人。
待喧闹稍歇,他缓缓开口安排。
年长学子组织年幼者转移到前院宽敞的厅堂,杂役们分组检查房屋受损情况,自己则带着几位教员查看滑坡现场,估算范围。
有人提议弃院逃生,宋明远却指着远处稳固的山体安抚道:
“滑坡已暂歇,前院地势高,足以避险。”
他随即让人清点粮食和饮水,又写了书信让杂役冒雨送往县城求援,同时亲自带人用木料加固院墙薄弱处。
接下来两日,宋明远每日清晨核查物资、调度人手,入夜后还在灯下整理受损的典籍,神色始终从容。
学子们见山长如此镇定,也渐渐安定下来,主动帮忙维持秩序。
直到救援人员赶到,书院始终井然有序,无一人受伤。
《菜根谭》有言:“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
心平气和,能照见万物本质;静水流深,可汇聚万千福缘。
人生在世,输赢不在口舌,得失不在眼前。
能静下来的人,胸中有沟壑,眼里存山河。
当你不再被情绪左右,便无人能撼动你的心神。
2、变
《易经》有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变不是妥协,而是换一种方式成就自己。
遇到烂人烂事,一味硬碰硬,只会两败俱伤。
真正有水平的人,懂得变通之道。
战国时期,魏国派庞涓率军攻韩,齐国派田忌、孙膑率军救援。
孙膑曾遭庞涓陷害致残,此次对战需避开魏军精锐,寻找战机。
按照常规军事思维,军队行军应“增灶示强”以显示兵力充足,但孙膑反其道而行之,变通战术,利用对手的思维定式反制对手。
齐军进入魏国后,第一天造10 万灶,第二天减为 5 万灶,第三天再减为 3 万灶,故意营造 “齐军士兵大量逃亡、兵力锐减” 的假象。
庞涓果然中计,认为齐军胆怯,率轻骑追击,最终在马陵道中了孙膑的埋伏,魏军全军覆没。
齐国大胜,孙膑报了前仇,也奠定了齐国的军事地位。
《吕氏春秋》里讲:“君子谋时而动,顺势而为。”
世间万物都在变化,人的心境更要随境而转。
变,是审时度势的智慧,更是涵养福报的修行。
改变不了别人时,就调整自己,这才是最高明的处世之道。
能变通的人,人生自会逢凶化吉。
3、离
老话讲:“惹不起,躲得起。”
不是所有事都值得纠缠,不是所有人都值得计较。
人生福祸相依,远离消耗你的人,是一种清醒。
宋代文学家苏轼被贬惠州时,当地有个落魄书生常来纠缠。
那人每日带着歪诗求点评,若苏轼推辞,他便在门外大声谩骂。
书童气不过要报官,苏轼却摆摆手:“此人心术已歪。”
次日苏轼备好茶点,主动请书生入内。
他诚恳说道:“老夫才疏学浅,实不堪点评大作。这里有些银两,助君赴京赶考,望君好自为之。”
书生愕然,揣了银两悻悻而去。
后来此人科举舞弊被流放,曾牵连不少当地文人,唯独苏轼因早早与之划清界限而安然无恙。
《太子少傅箴》里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身边的人是什么样,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你成为什么样的人。
远离烂人烂事,是对自己最直接的保护,也是过好日子的前提。
不跟烂人置气,不被烂事绊脚,才能把心思放在自己身上,放在家人和正经事上。
当你学会远离烂人烂事,就会发现世间美好,终与懂得珍惜福分的人相伴。
《格言联璧》中写道:“君子不为苛察,不以身假物。”
人生短短数十载,宝贵的时间应该用来经营自己和陪伴值得的人。
遇到烂人烂事,笑一笑转身离开,是对自己最好的善待。
静下来,不被情绪左右;变思路,不被执念困住;离远点,不被消耗拖垮。
人生最大的清醒,莫过于静修心,变修智,离修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