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洪流众生沉浮,史迁巨笔曲写毫芥
基本信息
书名:众生:《史记》的列传
丛书名:陈正宏讲《史记》系列
著者:陈正宏
书号:978-7-101-17080-1
出版时间:2025年8月
定价:59.00元
开本:32开
装帧:平装
字数:180千字
页码:344
CIP分类:K204.2
主题词:《史记》-研究
上架建议
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大众读物
编辑推荐
1.《史记》专家教大家读懂《史记》。《史记》是“正史之首”,开创纪传一体,想要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必读《史记》。不过由于历史与语言原因,普通读者直接入门不易。陈正宏教授作为国内知名文献学家和《史记》研究专家,长期从事经典普及工作,喜马拉雅“《史记》精讲”音频课深受读者喜爱,同时出版《史记》普及读物多种。读《众生》,《史记》不再难懂。
2.从细节中读懂人性,在历史中练就慧眼。列传作为《史记》五体中占篇幅最大的一体,在太史公笔下,既是历史书写中最具细节的部分,也是最能反映特定历史阶段中人性复杂的部分,《众生》对此有颇为细致的呈现与分析。列传又是司马迁借史事和个体命运生发感慨最多的地方,《众生》敏锐地抓住了《史记》的这一特点,从文本入手,前后贯通,抉发太史公更深层次的洞见,无愧于论者所称“太史公的异代知音”。
3.与《时空》《血缘》一起享用风味更佳。《史记》由五部分组成,“陈正宏讲《史记》系列”前两部《时空》与《血缘》已经讲了本纪、世家、表、书四部分,加上这本《众生》所讲的列传,整部《史记》文本的讲解已经完结。《众生》在风格上延续了《时空》《血缘》的特征:既通俗易懂,注重经典故事的传译,又兼顾学术性,介绍文献来源和相关考古发现。三部书合读,更能读懂“太史公”司马迁,也更能对先秦至西汉的中国及域外历史有一种整体的理解与观照,历史大势、人性百态尽收眼底。
内容简介
列传开篇,为什么要主推隐士?
道家的老子,法家的韩非,司马迁因何拉郎配?
刘邦的侄儿,何以成了汉朝的叛徒?
猛将李广,为啥到老都没封侯?
做一个守规矩、有底线的官,难不难?
《众生》是“陈正宏讲《史记》系列”第三部,按今本《史记》七十列传的序次,分“先秦的隐士、贤达与刺客”“秦汉的功臣、名流与叛徒”“星空下,换几个角度看众生”三卷,对先秦至西汉前期上演种种历史活剧的各色人等进行充满历史智慧的观照与剖析,不仅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史记》“通古今之变”的立意,也体现了作者对于李陵事件前后,司马迁文献整理与历史编纂两阶段工作重心转移的认识与推考。
作者简介
陈正宏
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古典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著有《东亚汉籍版本学初探》《史记精读》《时空:〈史记〉的本纪、表与书》《血缘:〈史记〉的世家》《史记百句》《沈周年谱》等,合作主编《古籍印本鉴定概说》《苏州刻书史》《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东亚科学史图书馆藏汉籍善本图目》《法国亚洲学会图书馆沙畹文库汉籍善本图目》等。
在复旦大学多次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史记》导读与精读课程,深受学生好评;2018年在喜马拉雅FM开设线上音频课程“《史记》精讲”,收获近五百万收听量,受到听众由衷喜爱。
目 录
总序通读《史记》,让你的视野穿越两千年
本册自序
第六卷 说《列传》(上):先秦的隐士、贤达与刺客
《伯夷列传》(上):列传开卷,为何要主推隐士
《伯夷列传》(下):为什么好人没有好报
《老子韩非列传》:拉郎配,有深意
《伍子胥列传》:仇恨是一颗种子
《商君列传》:他的下场,源于刻薄吗
苏秦、张仪二传:两个最著名的说客,司马迁为何不写合传
《孟子荀卿列传》:谈天的驺衍,为何抢了两位名儒的风头
《孟尝君列传》:鸡鸣狗盗的世界
《魏公子列传》:总有一种结局令人感慨
《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家兴亡,尽在此篇
《屈原贾生列传》:真实的三闾大夫,可能比这里写的更强悍
《刺客列传》:一剑出去,改变世界?
第七卷 说《列传》(中):秦汉的功臣、名流与叛徒
《李斯列传》:秦朝强人三部曲
《淮阴侯列传》:功臣的末路悲歌
《刘敬叔孙通列传》:为什么投机者也能办大事
《田叔列传》:智者的传记,牵出了司马迁的一位知心朋友
《扁鹊仓公列传》:妙手回春的老中医,是神还是人
《吴王濞列传》:刘邦的侄儿,如何变成了汉朝的叛徒
《魏其武安侯列传》:高层恶斗,有什么好处
《李将军列传》: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第八卷 说《列传》(下):星空下,换几个角度看众生
《匈奴列传》:为敌国写一篇传记,需要怎样的胆识
《南越列传》:天高皇帝远,我要自己干
《朝鲜列传》:反反复复,半岛局势最难猜
《司马相如列传》:浪漫之外,还有文献
《循吏列传》:做一个守规矩、有底线的官,难不难
《汲郑列传》:做人最好是坦荡
《儒林列传》:学者从政,五味杂陈
《酷吏列传》:权够大,心够狠
《游侠列传》:那些昨日的江湖老大
《滑稽列传》:跟您开个玩笑,笑完了您得思考
《货殖列传》:逐利是人的本能
《太史公自序》:为司马氏家族书写传奇
注释
后记
精彩章节
《李将军列传》: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我们熟悉的唐诗名篇,诗的题目叫《出塞》,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唐代诗人王昌龄。王昌龄诗里写到的“龙城飞将”,就是这一节我们要讲的《史记·李将军列传》的主人公——李广。
李广之所以被称为“飞将”,是有出典的。那出典,也在《李将军列传》里。《李将军列传》里,位于中间的部分,写到汉武帝下诏让李广做右北平太守,说:匈奴方面听说了这个消息,“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就是给李广取了个外号,叫“汉朝的飞将军”,几年里都避免跟他打仗,因此不敢入侵右北平地区。
王昌龄的诗里的“飞将”,自然就是匈奴所说的“汉之飞将军”的简称。但是,王昌龄为什么要在“飞将”二字前边,再加一个地名“龙城”呢?这可就说来话长了。长到什么程度呢?需要我们从头读这篇《李将军列传》。
《史记》七十列传里的这篇《李将军列传》,跟其他写个人的传记相似,都从追溯家世开始。先说李广是“陇西成纪人”,然后说,他的祖先里有一位叫李信的,战国时候是秦国的将军,就是这位李信将军,追击俘获了燕太子丹。接下来又说,“故槐里,徙成纪”,也就是祖上的籍贯,其实是一个叫槐里的地方,后来又迁到了成纪。成纪现在一般公认就是甘肃的秦安。槐里在哪里呢?有学者考证,槐里是在今天甘肃的临洮,当时叫陇西狄道。又因为汉朝的陇西狄道,在北魏太和十年(486)曾建置龙城县,并且被记载在唐朝初期编纂的《隋书》里,所以王昌龄的《出塞》诗里,“飞将”的前面,就有了“龙城”这样的表示祖籍的定语了。
这样的说法,自然不是定论。因为在清代,著名学者阎若璩在他写的学术笔记《潜邱札记》一书里,就拿这篇《李将军列传》里的一段话为证,就是前面我们已经讲过的,“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说汉代的右北平,是唐代的北平郡,郡府的所在地,叫卢龙,所以“但使龙城飞将在”,应该作“但使卢城飞将在”,也就是“龙城”的“龙”,其实应该写作“卢”。后来还有人找到了一个版本证据,就是宋代王安石所编《唐百家诗选》的宋刻本里,“但使龙城飞将在”,是作“但使卢城飞将在”的。
宋蜀刻大字本《史记·李将军列传》书影
不过无论是“龙城飞将”,还是“卢城飞将”,都源自《史记》的这篇《李将军列传》,是没有问题的。
《史记》的这篇《李将军列传》,从头到尾反复出现的一个情节,是“李广难封”,也就是无论这位李将军如何卖力打仗,就是得不到封侯的荣誉。这“李广难封”四个字,也出自唐朝,是唐朝著名文学家王勃写的骈体文《滕王阁序》里的八字名言“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后半段。
李广怎么个“难封”呢?《李将军列传》里专门写了两个小故事,很有意味。
第一个故事,是李广早年的。说是李广早年做郎一级的低级侍卫时,有一回跟随汉文帝出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这句话里的“冲陷折关”,原本的意思是冲锋陷阵,阻击敌人;“格猛兽”呢,自然是指碰上个猛兽什么的,李广就出手格斗。但汉文帝显然没有带着李广去前线打仗的事,联系“格猛兽”的说法,一般认为“冲陷折关”应该是指李广跟随汉文帝出行打猎,能像上了真正的战场那么拼命。因此文帝感叹说:“很可惜啊小李,你没有遇上好时候啊。如果让你身处咱们高皇帝那会儿,得个有上万户人家封地的侯爵,也是不在话下的。”
第二个故事,是李广晚年的事情。这事情还跟李广的一位堂弟李蔡有关。在汉文帝的时候,李广是跟自己的这位堂弟一同起步做郎官的。到了汉景帝的时候,这李堂弟就积累功劳到了二千石的位置;汉武帝的时候,李堂弟更进步,先是做了代王的王国丞相,后来在元朔五年(前124)跟随大将军出击右贤王,有军功,符合封侯的标准,被封作乐安侯。到了元狩二年(前121),这李堂弟更进一步,接了丞相公孙弘的班,当上了汉王朝的丞相。这位李蔡李堂弟,按照当时人的评价,为人不过在“下中”也就是下品的中等水平,名声也远远比不上李广,但封侯做官,就是比李广厉害。而且最让李广感到难堪的,是自己部队的下级甚至士兵,到这时也有被封侯的。所以有一回他跟汉朝著名的气象学家王朔先生吃饭闲聊,就忍不住问王专家:“自打咱们汉朝出击匈奴开始,我李广就没有一次不在战斗中,而各部队校尉以下,才能不过中等水平的,因为打匈奴有军功,而获得封侯的,有几十个。我李广算下来也不是比他们差的人,却没有尺寸的功劳可以获得分封城邑,这是为什么啊?难道是我的面相,本就不该封侯吗?还是命该如此啊?”这王朔也很聪明,不给看相,也不算命,而是问李广:“将军您自己想一想,是不是有过什么遗憾的事情?”李广想了想说:“我在担任陇西太守的时候,羌人曾经造反,我诱降了他们。当时投降的有八百多人,我骗了他们,一天之内把他们都杀了。至今想来,最大的遗憾就只有这件事了。”王朔因此说:“人的祸害,没有比杀已经投降的人更大的了,这就是将军您不得封侯的原因了。”
关于李广不得封侯的原因,汉代气象学家王朔的解释,是准确的吗?恐怕很难说。事实上对于为何“李广难封”,历来有很多的说法。我个人觉得,萧平汉教授写的一篇论文,题目叫《军功不够是“李广难封”的根本原因》,说的比较有道理。
萧教授首先按照《史记》《汉书》所记封侯实例,归纳了汉武帝时封侯的四条标准,分别是:第一,捕获敌军的王、相、将军和匈奴的阏氏等;第二,斩杀敌军一千个首级以上;第三,在战斗中为夺取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第四,父亲在战斗中作出重大贡献却牺牲了,儿子可以获得封侯。然后萧教授按照《史记》和《汉书》的记载,为李广做了一份简单的年表,通过这份年表,可以发现,在整个对付匈奴的战争中,李广率军出击匈奴五次,三次无功而返,两次全军覆没,其中一次还被匈奴给活捉了,所以他自己说“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这就是李广难封的根本原因。
但是,从《李将军列传》的记载看,李广“家世世受射”,就是家里世世代代都是受过很好的射箭教育的,而他本人则长得既高大,又有一双像猿猴一样的长臂,天性善于骑马射箭,是战场上的骄子。这么一位军事天才,为何率军出击匈奴五次,会一次也没有汉王朝认可的成功呢?萧教授的论文进一步分析说,主要是汉武帝用人政策的后果。说得更明白一点,就是对汉武帝而言,任何一场对匈奴战斗的胜利,预定的胜利成果的最终受益者,必须是由外戚担任的前线统帅,而不是其他普通的军将,所以没有高层背景的李陵,纵有天大的本事,也只能是个陪练——有功的机会请靠边,有难的时候请上前。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再来读《李将军列传》里的某些情节,其中的悲凉气氛,就很明显了。比如到军队里来混资历的“中贵人”,也就是太监,在前线擅自行动,而被匈奴的三个射雕高手围攻,随行的都快被杀光了,逃回李广的大营,李广只好率骑兵百人出击,为之报仇,虽然三个射雕手中,杀了两个,活捉了一个,后果却很严重,远远地遇上了匈奴几千人的骑兵大队。怎么办?李广只好冒险下令自己的百人骑兵分队下马解鞍,以迷惑对方,让对方误以为汉朝方面有伏兵而止步不前。虽然今天的读者,可以感叹李广的神机妙算,但对当时的李广而言,这样的打仗,哪里还有什么军功可言,能活下来就不错了。
据《李将军列传》记载,元狩四年(前119),李广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兵攻击匈奴,被分派到一条路远、水草少,显然无法安营扎寨的东路作战,结果部队因为失去向导、迷路,而耽误了跟卫青所率主力会合的期限,导致单于逃脱,李广部队因此被追责。为了保护下属,他决然自杀。
甘肃天水李广衣冠冢
司马迁是见过李广本人的,在《李将军列传》最后的“太史公曰”里,他说:“余睹李将军,悛悛(quān)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意思是我看李将军的样子,老实巴交的,好像是个乡下人,都不怎么会说话。但他死的时候,天下人认识他和不认识他的,都来向他致哀。司马迁还引用了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说明像李广这样的人,虽然自己不会说什么,但他做的一切,已经足以为后人所效法,而且这一切,在更大的范围内,还是一种隐喻。
这是一种怎样的隐喻呢,司马迁没有直说,而是在“太史公曰”之前,加了一小段文字,专写李广的孙子、同样有将军身份的李陵。而这位李陵,就是司马迁身遭腐刑的关联人、李陵事件的主角。
出现在《李将军列传》最后部分的李陵,跟他的祖父李广有着十分相似的悲剧性命运。天汉二年(前99),他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击匈奴,为贰师将军分流敌人压力,结果被匈奴军队围困,而援兵不到,最后不得不投降。
对于这一段文字,历来有人认为它不是司马迁写的,像清代的《史记》研究专家梁玉绳,在他的《史记志疑》里列了几条理由,说这部分跟《史记》纪事的下限,跟《汉书》所记更为确切的李陵事迹等,都有矛盾,并认为司马迁因李陵事件而遭罪,不可能在《史记》里再写这一段,等等。但在汉武帝钦定大狱还没有昭雪的前提下,司马迁只能根据传闻书写李陵后续事迹,因而其中有不准确的地方,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尤其重要的是,《史记》对司马迁而言是一部生命之书,虽然在大的结构上有上下的断限,但他怎么可能自己画地为牢,对既令汉王朝君臣失色,也令他自己的人生发生重大转折的历史性事件,只字不提呢?至于说这部分文字的最后一句话,就是“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是“断非子长笔”,尤其没有道理。相反地,这句话不仅可以在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里找到类似意思的文句,还正好说明无论在怎样的情境下,太史公都坚守着他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
版 式 图
版式图1
版式图2
版式图3
版式图4
版式图5
版式图6
版式图7
版式图8
版式图9
实 拍 图
实拍图1
实拍图2
实拍图3
实拍图4
实拍图5
实拍图6
实拍图7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