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美军仓皇撤离西贡时,可能没料到自己留下的不只是硝烟与回忆,更是价值连城的“武器库存”。
对越南来说,这不是战争后的废铁堆,而是一份“跨世纪军火礼包”,从步枪到坦克,从直升机到军舰,五花八门,琳琅满目。
如今将近50年过去了,越南军队里还在用着当年美军留下的老家伙,有人说这是遗产,也有人说这是枷锁,但不管怎么看,这块馅饼,越南是真吃上了。
若把1975年那场“撤退”比作一场仓促的搬家,美军显然是连家门钥匙都没带走,越南军方接手的,不是一两箱弹药那么简单,而是一整座军事仓库。
这可不是捡到宝的程度,而是直接继承了一整个冷战时期美军的库存,说它是一场天降横财,毫不为过。
当年越南军队一度扩张到120万人,但这批装备依然吃不完,哪怕今天军队规模缩小了,库存依旧堆得满满当当。
越南的军工能力也有限,自研的STV-380步枪年产量不到1万支,根本无法满足全军换装的需求。
没办法,只能继续用美械打补丁,更别说这些装备当年保养得还算到位,封存得好,寿命可以拉到半个世纪。
再有就是,越南对这些设备进行过系统的维护和翻修,把老骨头化妆成新兵蛋子,但也正是这种“吃老本”的方式,让越南的国防自主能力长期处于低位。
资金、人力都被拖进了维修和维护的泥潭,军工系统发展缓慢,现代化装备更新也始终跟不上节奏。
除了硬装备,美军还留下了另一种更难处理的“遗产”,橙剂和未爆弹药,越战期间,美军洒下了超过9000万升橙剂,导致越南大片土地污染严重。
广治省至今仍有八成土地被未爆弹药污染,农田变成雷区,村庄变成禁区,这不是简单的“战争伤疤”,而是代代相传的隐患。
越南估计有480万人因此受到健康影响,橙剂中含有的戴奥辛极易致癌、致畸,清理这些毒素成了越南几十年的国家工程。
美国方面也没能拍拍屁股走人,至今为排雷和污染治理支出了超过4亿美元,换句话说,越南一边啃着军火老本,一边也在咽下这份软毒药。
这是一道无法回避的账:有硬件的红利,也有化学的代价,当年越南还曾向中国赠送一架CH-47“支奴干”直升机,虽然最终未能仿制,但却成为中国航空技术研究的一个参考样本。
这就是“借力升级”的典型操作,反观越南,几十年过去仍离不开那批美械,反而暴露出国防工业的薄弱。
越南军队曾试图通过“军队经商”来补贴国防开支,也曾采购俄制武器填补美械老化的空白,但这些做法往往治标不治本,现代化进程依然缓慢。
与其说是美械帮了越南的忙,不如说这份遗产给越南盖了个天花板,越美关系正常化迎来30周年,但两国在战后问题上的合作依然是主轴,排雷、污染治理、战争遗骸处理……
越南军火库里那些M16步枪依然在发光发热,不仅提醒着历史的遗留,也映照着现实的无奈。
其实美国自己也没从越战中“脱身”。每年光是给越战退伍军人发放的抚恤金就超过220亿美元,这个数字是FBI年度预算的两倍,就是说,当年打一场仗,今天还要靠财政续命。
这场战争,从来不只是战场上的胜败,更是一场跨世代的账本,越南吃的是美械的“老本”,美国背的是历史的账单。
50年过去,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它留下的“遗产”却像地雷一样,埋在现实的土壤里,随时提醒人们,历史从不会轻易翻篇,也不会白白“送礼”。
从越南的军火库,到田间地头的未爆弹,从天上掉下的坦克,到地下埋下的橙剂,这份“美国遗产”既是越南的资本,也是它的包袱。
一场战争的结束,不意味着清零,而是一场漫长得可怕的清算,吃得下老本,也得消化得了代价,这才是真正的国家能力,而这笔账,到今天,还没人能说清到底谁赚了,谁赔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