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9日 , 新疆克州乌恰县公安局黑孜苇乡派出所康什维尔村警务室民警 伊拉木江 ·艾尔肯独自骑行在前往 该村 4组 吾塔什放牧点的山路上。帕米尔高原的秋风卷起砂石,扑打在他的警用摩托车上。望着远处连绵的雪山,他突然想起师傅夏尼亚孜 ·托汗曾经说过的话:“在这片高原上,我们摩托车轮碾过的每一道车辙,都是法律与温情的延伸;发动机轰鸣声所到之处,都要让牧民群众感受到平安与希望。”这句话如同刻在山岩上的箴言,伴随着他每一次出征,也道尽了摩托警务工作最本质的价值与意义。
图为 “摩托警务服务队”师傅夏尼亚孜(右一)和徒弟伊拉木江(左一)合影。
如今,每当伊拉木江骑行在熟悉的牧道上,总会想起2025年2月那个寒冷的早晨——他背着行囊来到康什维尔村警务室报到时的情景。远处的雪山在阳光下闪着银光,这个位于高原峡谷地带的村庄,牧民居住点最远的相距70余公里、最高海拔4000米,有些地方连摩托车都难以直达。
“欢迎来到康什维尔。”一个浑厚的声音从警务室里传来,夏尼亚孜——时任乌恰县公安局黑孜苇乡派出所副指导员兼“摩托警务服务队”负责人,伸出宽厚的手掌。两位2012年同期入警的战友,从此多了一重身份:师徒。
高原第一课:摩托车上的传承
图为 伊拉木江在村里进行普法宣传。
“在黑孜苇,摩托车不只是交通工具,更是我们的战友。”夏尼亚孜带着伊拉木江来到摩托车前,仔细检查车况。高原的寒风刮在脸上,夏尼亚孜的手却稳如磐石:“胎压要比平原低0.5个气压,否则容易爆胎。记住,在这里,车辆故障可能意味着生命危险。”
伊拉木江认真记下每一个要点。他虽然也是老民警,但在高原牧区工作经验上,夏尼亚孜无疑是老师傅。
2025年2月20日,夏尼亚孜还记得第一次带徒弟下乡时的情景。在海拔3000多米的盘山路上,他让伊拉木江停下摩托车,指着后轮说:“听见了吗?轮胎压过碎石的声音变了,说明胎压不足。在这里爆胎,可能意味着要在荒山里过夜。”
从识别天气变化到高原骑行技巧,从随身携带应急物资到维修保养,夏尼亚孜将自己多年积累的高原骑行经验倾囊相授。“师傅不仅教我技术,更教我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和工作。”伊拉木江回忆道,“他说过,我们的摩托车不仅要会走公路,更要能过草地、趟河水、爬陡坡,因为牧民的需要在哪里,警务服务就要到哪里。”
春风中的救援:师徒首次并肩
图为 伊拉木江在牧区帮牧民换灯泡。
2025年4月9日,康什维尔村2组阿克塔什放牧点牧民买买提·吐尔逊急匆匆来到警务室:“我家的羊群困在河谷对岸,昨晚融雪水暴涨,过不去了!”此时正值产羔季节,每耽搁一分钟都可能造成损失。
夏尼亚孜立即召集服务队:“伊拉木江,你熟悉地形,带头开路。其他人带上绳索和救援装备,跟我来!”师徒二人率领队伍沿着陡峭的山路疾驰,摩托车在碎石路上颠簸前行。
到达河谷边,只见洪水湍急,近百只羊被困对岸。夏尼亚孜观察水势后做出决定:“上游水浅,我们从那里过河,把羊群引到高处绕行。”他率先驾摩托车冲进冰凉的雪水,伊拉木江紧随其后。经过三小时的努力,羊群全部安全转移。
回程路上,夏尼亚孜指着远处的山隘对徒弟说:“看见那条若隐若现的小路了吗?那是老牧民才知道的转场通道。我们不仅要熟悉地图上的路,更要了解牧民脚下的路。”
风雪归途:师生情的升华
图为 伊拉木江去往牧区过涉水路段时检查安全隐患。
2025年5月16日,乌恰县境内意外降下一场春雪。师徒二人从黑孜苇乡康什维尔村3组乔日放牧点返回途中遭遇暴风雪,能见度急剧下降。
“跟我紧些!”夏尼亚孜通过对讲机喊道,“记得训练时教你的:低档慢行,沿着车辙走!”风雪中,两辆摩托车一前一后,在茫茫雪原上艰难前行。
突然,伊拉木江的摩托车陷入雪坑。夏尼亚孜立即停车,从自己车上取出牵引绳:“别慌,先清理车轮周围的雪。”师傅跪在雪地里,用手刨开积雪,再将防滑链仔细固定在徒弟的车轮上。
“在高原上,我们不仅是警察,还是彼此最可靠的后盾。”夏尼亚孜的话伴着呼出的白雾,温暖了寒夜。
当两辆摩托车终于驶回警务室时,天边已泛起曙光。夏尼亚孜拍拍徒弟的肩膀:“去喝碗热茶,好好睡一觉。明天还要去伯勒斯放牧点走访呢。”
深夜的灯光:一碗奶茶的温度
图为 伊拉木江在警务室看师傅夏尼亚孜骑摩托车去牧区过山路的老照片。
2025年6月21日晚,康什维尔村警务室灯光依然亮着。伊拉木江正在整理白天的走访记录,夏尼亚孜推门进来,将奶茶放在徒弟面前,氤氲的热气在灯光下缓缓升腾,“今天处理艾买提江家的纠纷时,你做得很好。”夏尼亚孜看着徒弟,“既维护了法律尊严,又保全了邻里情面。记住,在牧区,法律要有温度,执法要有感情。”伊拉木江记得刚来时师傅的话:“康什维尔村98%是柯尔克孜族牧民,他们的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都是我们必须尊重的。警务工作要因地制宜,因人施策。”
明亮的灯光下,夏尼亚孜拿起徒弟的走访笔记,仔细翻阅着,不时提出建议:“这个案子的后续还要跟进,牧民之间的纠纷就像草原上的火苗,要及时扑灭。”
在这个深夜里,一碗普通的奶茶,传递的不仅是温暖,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正如夏尼亚孜常说的:“我们警察的心,要像这奶茶一样,永远保持着为民服务的温度。”
窗外,高原的寒风依旧呼啸;屋内,灯光照映着两个人的身影,见证着两代民警之间那份深厚的情谊,也照亮了高原警务工作薪火相传的道路。
传承与延续:警营师生情的新篇章
图为 “摩托警务服务队”民警去往牧区过涉水路段。
今年7月,夏尼亚孜担任黑孜苇乡派出所副所长,但他和伊拉木江依然奔忙在黑孜苇乡的山路上。“摩托警务服务队”的摩托车所过的地方四季不断更替,但师徒情谊和为民服务的初心从未改变。
如今,在黑孜苇乡的牧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困难找‘摩托警务服务队’,夏尼亚孜和伊拉木江都在呢!”师徒二人的摩托车辙,已经印遍了康什维尔村的每一条山路、每一片牧场。
伊拉木江说:“在这片高原上,警民之情、师徒之谊,就像帕米尔高原上的岩石,历经风雨而愈加坚固。”
夕阳西下,帕米尔高原被染成金色。两辆警用摩托车一前一后行驶在山路上,仿佛剪影般定格在这片壮美的土地上。他们是师生,是战友,更是高原牧民心中的“守护神”。在这片距离天空不远而又深沉的土地上,警营师生情正在一代代传承,如同帕米尔高原上的雪水,滋润着这片土地和人民。
近日要览
审 核:李彤华
值班编辑:安 然
稿件来源:平安乌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