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普京喊话泽连斯基来莫斯科谈判,德国又帮乌克兰买美国“爱国者”导弹。
2025年,俄乌打起来已经第四个年头了,战场上的情况就是“东部打得像绞肉机,南部你来我往拉锯”。
在顿涅茨克那边,俄军靠着“苏洛维金防线”一直猛攻,想把阿夫迪夫卡这个关键地方拿下来;乌军则在扎波罗热集中兵力,打算用机械化部队冲破俄军防线,把克里米亚的陆上补给线给切断。
尤其是巴赫穆特周边,两边打得最凶,每天伤亡的人都在刷新纪录,那地方早就成了一片焦土,把现代战争的残酷劲儿全体现出来了。
普京9月5号在莫斯科公开喊泽连斯基,说“咱们无条件谈判,你们乌克兰的代表团来莫斯科谈”。乌克兰那边觉得这就是“作政治秀”——泽连斯基9月6号直接回话说“普京可以来基辅,我不会去莫斯科”,还强调要停火,俄军必须先撤出所有占领的乌克兰领土。
普京
其实两边的立场差得远着呢:俄罗斯坚持要“承认现在已经占了的领土是事实”,才肯谈;乌克兰则要求恢复1991年的边界,还得有人给它做安全保障。这种僵局在8月美俄首脑的阿拉斯加会晤上也没打破——虽然特朗普说“快谈成了”,但美俄在北约东扩、能源制裁这些核心问题上,根本谈不到一块儿去。
就在战场胶着、外交也谈不拢的时候,德国9月8号公布了一个大的军事采购计划:联邦国防军要花15亿欧元从美国买300枚“爱国者”GEM-T型防空导弹,这里面挪威要分担2亿欧元。
事实上,德国的这笔买卖其实有两个目的。
其一是补自己的库存。德国之前已经给乌克兰送了5套“爱国者”系统和配套的导弹,导致自己国内的防空能力下降了。这次买的导弹会先满足德国国防军的需求,确保北约东边的防空网是完整的。
其二是接着帮乌克兰。其中一部分导弹会通过“租借法案”的方式援助乌克兰,用来应对俄罗斯最近升级的“柳叶刀”无人机和“伊斯坎德尔”导弹攻击。德国国防部内部有人透露,第一批50枚导弹可能2026年初就能送到,会部署在第聂伯河沿岸的关键位置。
值得说的是,挪威愿意出2亿欧元,背后其实有点“被道德绑架”的意思。挪威是俄乌冲突里赚得最多的——2022到2023年,它的天然气出口收入暴涨了370%,欧洲的盟友们早就对它有意见了。
这次出钱既是妥协,也是延续德国和挪威一起资助乌克兰买“爱国者”系统的计划。这种“绑着一起出钱”的做法,也能看出欧洲国家帮乌克兰时的复杂心思:既想显得大家团结,又不想自己亏太多。
德国援助乌克兰漫画
自从2022年2月冲突爆发以来,德国对乌克兰的援助大概分三个阶段,态度越来越积极。
第一个阶段是试探着帮(2022年2月-2023年6月)。
一开始主要给点人道主义物资和防御性武器,比如5000顶头盔、2700枚“毒刺”导弹之类的。这时候最典型的就是2022年4月,德国不肯给乌克兰“豹2”坦克,能看出来朔尔茨政府当时还在犹豫,不敢太激进。
第二个是态度转变(2023年7月-2024年12月)。
后来俄军开始猛炸乌克兰的能源设施,德国的政策就变了。2023年12月批准买500枚“爱国者”导弹,2024年5月又加了5亿欧元军援,给了IRIS-T防空系统和“黄鼠狼”步兵战车。更关键的是,2024年8月德国宣布给乌克兰“金牛座”巡航导弹,打破了之前“不给进攻型武器”的规矩。
第三个是全力深度帮(2025年至今)。
2025年成了德国帮乌克兰最猛的一年——4月批了70亿欧元的年度军援计划,5月又加了5亿欧元紧急援助,9月就启动了买300枚“爱国者”导弹的计划。到现在为止,德国给乌克兰的军援已经超过140亿欧元,是除了美国之外给得最多的国家。
这种变化在武器类型上也看得很清楚:从一开始的轻武器,到现在的主战坦克、防空系统、巡航导弹,德国已经帮乌克兰搭起了一套“能侦察、能打击、能防御”的完整援助体系。
更值得关注的是,德国还在和乌克兰搞军事工业合作——计划2026年一起生产“游隼”战术导弹,这种导弹射程能到700公里,要是真造出来,战场的火力平衡肯定会变。
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困惑,德国为啥拼了命帮乌克兰?
德国这么不遗余力地帮乌克兰,其实是好几种考虑掺在一起的。
第一是从地缘安全考虑。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德国心里很清楚“乌克兰有事,整个欧洲都得跟着有事”。要是俄军真的完全控制了乌克兰,北约东边就直接暴露在俄罗斯战术核武器的威胁之下了。就像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的报告说的,德国每年因为能源价格波动亏的钱,已经超过GDP的2%了,这种“战争带来的连锁反应”逼着德国必须阻止俄罗斯赢。
第二是想摆脱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北溪管道被炸之后,德国就加速搞能源转型——2025年可再生能源的占比已经到65%了,还和挪威、卡塔尔签了长期的液化天然气协议。但短期内,德国还得靠支持乌克兰来削弱俄罗斯的地缘影响力,好巩固自己在欧洲能源市场的话语权。
第三是历史上的愧疚感推着走。当年纳粹德国在乌克兰犯过罪,这一直是德国外交上的“道德枷锁”。绿党出身的外交部长贝尔伯克2024年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说过:“我们改不了历史,但可以用行动来弥补亏欠。”这种“政治正确”的想法,对德国的决策影响很大。
第四是国内政治逼的。德国联合政府里的绿党和自民党,把帮乌克兰当成“价值观外交”的核心,一直逼着社民党政府多出钱出力。2025年3月预算委员会批83亿欧元长期援助计划的时候,绿党议员甚至威胁说要退出联合政府,社民党没办法,只能妥协。
第五是想争欧洲的领导权。在马克龙提出的“欧洲战略自主”倡议受挫之后,德国想通过主导帮乌克兰的行动,来确立自己在欧洲事务上的话语权。这种“想当老大”的心思,在“欧洲天空之盾倡议”里体现得最明显——德国牵头把12个国家的资源整合起来,搭了一个覆盖全欧洲的防空网。
不过,这么激进地帮乌克兰也有风险:国内的军工产能已经快到极限了,豹式坦克的生产线24小时不停转,还是供不上需求;那些靠能源的企业纷纷搬走,导致失业率上升,2025年第二季度的工业产值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3%。
更麻烦的是,德国成了俄罗斯“混合战争”的重点目标——最近俄罗斯的黑客组织攻击了德国的铁路系统,把柏林到汉堡的高铁搞断了12小时,这种“不直接打仗的报复”,逼着德国在帮乌克兰的力度和自身风险控制之间找平衡。
德国帮乌克兰的政策,其实就是现在欧洲安全困境的一个缩影: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摇摆,在历史包袱和眼前利益之间纠结。
当那300枚“爱国者”导弹从大西洋运过来的时候,它们不只是防御性武器,更代表着欧洲的价值观。这场战争的结果会深刻影响欧洲的地缘格局。
要是乌克兰赢了,欧洲可能真能实现“自己说了算”;要是俄罗斯赢了,整个欧洲都得活在“新冷战”的阴影里。
而德国这个曾经发动过战争的国家,正想通过这场代理人战争,重新给自己在欧洲乃至世界上定个位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