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怒气冲冲地找上门,说我们产品质量有问题,可查来查去,发现根本不是我们生产的!就是那些假冒我们品牌的假货,只在品牌名后加个字母或几个字,就堂而皇之混进市场坑人。” 9月9日,越南平明塑料股份公司的副总助理方华越在一场关乎品牌命运的会议上,道出了无数本土企业的无奈与愤怒。
这哪是一家企业的糟心事?从塑料到食品,从药品到化肥,越南本土品牌正被假货、外货和数字化短板这三座大山压得喘不过气,竞争力正遭遇前所未有的致命挑战!
先说说这假货,简直就是本土品牌的“吸血鬼”。平明塑料,一个在越南扎根半个多世纪的老品牌,本应凭借多年积累的信誉赢得市场,却没想到被假货折磨得苦不堪言。消费者投诉产品质量,企业核查才发现是“李鬼”作祟。“就加个字符,假货就能伪装成正品,消费者根本分不清。我们多次建议、起诉,可处理起来拖拖拉拉,五十多年攒下的口碑,就这么一点点被啃食。” 方华越的无奈,也是众多本土企业的痛点。
更可怕的是,假货可不是塑料行业的“专利”。食品、药品、化肥……多个行业的本土品牌都深受其害。越南Bidrico公司的总经理阮登显直言:“企业要是不主动在国内外注册商标保护,品牌随时可能被抢走。” 几年前,越南明星大米ST25的商标被外国企业抢先注册,这一惨痛教训,给所有本土企业敲响了警钟——商标保护,刻不容缓!
假货问题还没解决,外货的低价冲击又汹涌而来。胡志明市企业家协会主席卢阮春羽透露,中国商品只需几天就能进入越南市场,价格还比本土产品低10% - 20%。这对于本土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更要命的是,很多本土企业在数字化方面能力薄弱,缺乏线上销售的专业人才,营销技巧也跟不上时代步伐。“不赶紧进入数字化赛道,我们肯定会被市场淘汰。” 卢阮春羽的话,道出了本土生产商的焦虑与紧迫。
零售环节同样压力山大。越南Saigon Co.op超市集团的副总经理阮玉胜表示,虽然国内消费需求总体稳定,预计今年市场整体能增长超10%,但越南货要想站稳脚跟,必须靠品牌特色和消费者信任。品牌是产品的灵魂,只有让越南商品在消费者眼中与众不同,才能真正赢得市场。
绿色消费趋势的出现,为本土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将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结合,或许能成为越南品牌突围的关键。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企业得先解决眼前的困境。
平明塑料股份公司总经理助理Bông Hoa Việt先生于9月9日在胡志明市举行的会议上发表了讲话
聚焦胡志明市,这座越南的经济中心,商贸服务业虽是增长动力,但多年来增速始终未能超过10%。电子商务虽然发展迅速,占商品零售总额的10%左右,且增速是整体市场的两倍,但传统销售渠道却面临着数字化转型成本高、品牌影响力不足等重重障碍。
经济与贸易专家丁世显分析指出,企业若想提升市场地位,就必须在内容创新、客户体验和可持续价值上加大投入。可对于很多本土企业来说,这谈何容易?
政策层面,胡志明市工业与贸易局副局长兼越南零售商协会主席阮英德看到了数字贸易的机遇,但越南的步伐却显得有些凌乱。国际电商巨头如亚马逊、阿里巴巴早已拓展直营零售业务,沃尔玛更是成功转型,线上收入占比近一半。而越南的电商市场却碎片化严重,多个平台亏损,假货泛滥,线上销售占比仅约10%,还主要依赖老客户。
“没有一家越南品牌能在胡志明市站稳脚跟,就别想在全国成功。” 阮英德的话,深刻揭示了本土品牌面临的严峻挑战。
胡志明市人民委员会副主席阮文勇更是着重强调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他指出,侵犯知识产权的商品不仅损害企业经济利益,更危害消费者健康。数字化转型、建设数字政府是营造透明商业环境的迫切需求。他呼吁本土企业打造具有独特定位的品牌,具备强大的财务和资源战略,才能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在这场生死突围战中,越南企业该如何破局?品牌是灵魂,绿色是机遇,数字化是必选项。只有在这三个方面同时发力,本土品牌才有可能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突出重围,重拾市场信心,赢得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