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调查中心9月最新公布的民调数据显示,超过78%的中国公众对“叛国者”持零容忍态度。与此同时,日本NHK联合多家主流媒体发布的2025年8月社会认同调查显示,72.4%的日本受访者对归化政客心存疑虑甚至明确反感。
两组数字背后,是石平事件所激发的中日社会关于民族认同、国家立场和归属感的巨大裂痕。这个曾经被誉为中日交流典范的“80年代一代”学子,如今成为两国舆论场焦点,引发多重博弈和深层争议。
“身份漂移”引爆舆论场
石平的名字再度登上热搜,源自7月日本参议院公布的比例代表名单。这位曾经的中国公派留学生,走过中日友好桥梁的光环,如今以“极端反华”立场获得日本维新会推举,成为参议院新晋议员。然而,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这种身份的剧烈转变都没有带来真正的归属感。
石平在日本社会的处境并不乐观。日本主流政坛对非本土出身议员的排斥情绪持续升温。《每日新闻》8月的舆情追踪报道显示,社交平台上针对石平的负面评论激增,“间谍”“工具人”等标签层出不穷。日本经济新闻的在线调查更显示,61.7%的受访者质疑其政治忠诚,近四分之三的人表示“归化身份难以改变其本质”。
中国舆论场对石平的态度同样激烈。社交媒体充斥“民族尊严不容践踏”“中国拒收垃圾”等高赞评论。人民日报舆情中心的专题分析指出,石平事件已成为下半年中日关系的敏感高爆点,反映了中国社会对国家利益和历史底线的坚决维护。
极端言论引发两国反弹
石平试图通过“表忠”来获取日本社会的认可。自参选以来,他在靖国神社参拜、否认南京大屠杀、公开称钓鱼岛为日本固有领土、将台湾称为“亲日国家”等极端言论频频亮相。8月,《朝日新闻》评论直指,石平的言行只会加剧日本社会对归化者的警惕和隔阂。
在中国,石平的极端立场更引起强烈反弹。外交部发言人林剑9月9日例行记者会上明确表示,中方针对石平的反制措施,是对其“数典忘祖、出卖良知”的惩戒,也是对一切叛国行为的严正警告。24小时内,相关话题冲上新浪微博热搜,浏览量突破4亿,评论区“坚决制裁民族叛徒”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日本社会也未因此而“收编”石平。日本国会内部对比例代表“新生”的权力限制严格,“一年级新生”难以获得话语权。多位日本议员在接受NHK采访时表示,“无论怎样表演,都难以成为日本政治精英”。归化者在日本政坛始终被视为“外人”,血缘与国籍的“原罪”难以消除。
历史记忆与现实警示
石平事件之所以在中国社会引起广泛共鸣,与中国深厚的历史记忆密切相关。清华大学日本问题研究中心8月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自近现代以来,“民族叛徒”在中国历史上从未被宽恕,无论是汪精卫的墓葬被炸毁,还是陈公博家属不敢立碑,民族底线始终不可逾越。
对比当下,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国家出现的“极端反华华裔政客”,也往往因失去母国和新国的信任而在政坛早早落败。澳洲华裔政客林某某因频繁发表反华言论,5月被所属政党公开抛弃,并被澳媒称为“麻烦制造者”。这一现实案例强化了中国和海外华人社会对“卖国者”命运的普遍认知。
日本社会对归化者的复杂心理也被媒体反复解读。东京大学社会学系的最新报告分析,归化者在日本社会始终难以获得真正的社会融合。即便在政坛“升格”,也很难突破“工具人”或“异类”的固有形象。石平的“表忠”并未带来认同,反而在极右翼与主流社会之间陷入孤立。
民意浪潮与国家底线
8月,中国青年报联合多家权威机构完成的一项大规模问卷调查显示,95%的中国年轻受访者支持对“叛国行为”实施严厉制裁。人民网舆情中心的后续分析指出,石平被制裁成为中日舆论场的“高爆点事件”,不仅彰显了中国社会的强烈共识,也强化了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的底线思维。
日本社会的民意同样展现出高度警惕。《读卖新闻》8月分析称,日本政坛对归化议员的实际权力有严格限制,绝大多数归化者难以真正获得主流信任。多位日本学者公开表示,石平现象反映了日本社会对归化者“永远无法真正融入”的共识。这种心理在社交媒体上表现尤为突出,“滚回中国”“间谍论”等极端言论频频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两国社会在“民族归属”问题上展现出高度一致性。中国社会对“民族背叛者”零容忍,日本社会对外来归化者高度排斥,石平成为这种矛盾的集大成者。2025年9月,新华社的深度评论指出,民族认同与国家归属在全球化浪潮中依然是难以消解的敏感议题,石平事件正是极致体现。
归化困境与中日博弈
石平式的“归化叛国”现象,深刻揭示了全球化时代的身份困境。东京大学社会学系2025年发布的最新研究指出,无论政治归化者如何努力,血缘与国籍的“原罪”依然难以被主流社会真正消解。这一结构性难题不仅存在于日本,也普遍存在于西方国家。归化者被当作“工具人”,其政治忠诚始终被质疑,石平只是一个典型样本。
在中国,民族认同的底线不断强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调查中心的权威数据表明,超过90%的受访者认为“民族背叛者”不应获得任何形式的宽恕。外交部发言人林剑9月9日的声明,代表了中国官方和主流民意的坚定立场。石平事件的持续发酵,正强化着这一社会共识。
中日两国社会的“排异”心理,令归化叛国现象成为身份与国家认同的双重困局。日本国会对新晋归化议员设定“天花板”,中国社会对叛国者“零容忍”,石平的个人选择演变为两国社会关于民族归属的集体深思。
民族归属与国家底线的再思考
石平事件正处于舆论风暴的中心。外交反制、民意浪潮、历史记忆、归化困境等多重力量交织,将这位“80年代一代”推向风口浪尖。中日两国社会在民族归属与国家认同问题上的坚守,使得“卖国者”在现实与历史的双重压力下无处立足。
9月,石平事件已远超个人命运,成为中日关系、国际认同体系和全球化身份博弈的缩影。民族、国家与个体的冲突,在社交媒体时代被无限放大。如何在全球化进程中实现真正的社会包容,避免极端认同的撕裂,是摆在中日两国,乃至世界面前的共同课题。
但可以肯定的是,民族与国家的底线不容践踏。石平事件将继续成为中日关系中的敏感节点,也将成为全球化时代每一个在身份认同中挣扎的人们必须警醒的现实案例。
参考资料:
日本民众喊话石平“滚回中国”,但中国不是垃圾回收站
2025-09-09 19:57·人民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