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内传来阵阵尖锐哨音,
仔细一听,
竟是李爷爷(化名)的呼吸声,
那声音一阵又一阵,让人揪心不已。
原来是他的食道癌发生转移,
致其双侧主气道严重狭窄,
生命通道被挤压至仅4mm,
连圆珠笔芯粗的气管镜也无法通过。
命悬一线之际,三明市第一医院特需病房(呼吸科)介入团队用一把镍钛合金“小伞”——Y型覆膜支架,为他重新撑开了呼吸之路。
半年前,93岁的李爷爷确诊食管癌,曾放置食管支架解决进食问题。然而,一个月前,他开始出现呼吸困难,且病情迅速加重,甚至无法平卧,每晚只能靠安眠药坐着睡一两个小时,喉间哨音越来越响,家属听着十分揪心。
经检查发现,肿瘤侵犯和食管支架压迫,导致他的主气管和左右支气管严重狭窄,气道最窄处仅4毫米。
▲左为术前影像,右为术后影像
李爷爷被紧急转至三明市第一医院特需病房(呼吸科),主治医师胡军说:“我们还在病房门外,就听见患者发出尖锐的喘鸣音,就像哨子吹出的声音。”
生命危在旦夕,该院特需病房(呼吸科)介入团队立即完善相关检查,并制定了“Y型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方案。这种支架形似一把撑开的“小伞”,能在狭窄处自行扩张,重新撑开阻塞的气道。
但手术面临三大难关:
首先,医护团队面对的是一位极度呼吸困难的高龄危重病人,心肺功能差,安静吸氧状态下,脉氧维持约80%,耐受能力极差。术中麻醉时,患者可能出现严重呼吸衰竭甚至呼吸骤停。这要求麻醉医生和手术团队整体配合默契,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最关键的操作,与死神抢时间。
其次,放置的支架是毫米级的精度要求,每一个分支都必须与患者自身气道的角度、长度和直径实现“毫米级”的精准匹配。若角度不对或长度不符,任何细微的偏差都可能导致手术失败或严重并发症。
更考验手术团队的是,手术区域的血管神经丰富,紧贴心脏大血管,且需避开重要支气管分支,操作空间极小。
术前准备充分后,手术团队迎难而上,在硬镜联合柔性支气管镜引导下,将为老人量身定制的Y型支架送入气道。定位、释放、自展扩张,整个操作仅用15分钟,所有动作在毫米之间精准完成。
“小伞”成功撑开,李爷爷的呼吸变得顺畅,一声声揪心的“哨音”随之消失。手术当晚,老人平躺着睡了个整觉。两天后,李爷爷就顺利出院,又能出门遛弯了。
目前,该院已常规开展各类复杂气道介入手术,为众多呼吸危重症患者赢得生机。
该院特需病房(呼吸科)主任王静提醒,高龄不再是手术禁区,若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声音嘶哑或喘鸣,要警惕肿瘤或异物压迫气道,应尽早到正规医院专科就医。
(邓剑云 吴惠蓝)
现在刷到我们全凭缘分
大家记得设置星标
关注精彩内容不迷路~
编辑:小枫
审核:黄美辉、陈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