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稻浪翻滚。大竹县周家镇千亩有机水稻喜获丰收,每亩比去年增产50 斤,价格也在普通稻的 3 倍以上,这份产量、品质、效益 “三丰收” 的成绩单背后,藏着一个关键秘诀 —— 这就是我县创新推广的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种植技术,已然成为农业提质的 “金钥匙”。
9 月 2 日,周家镇铜锣山深处的有机稻种植区一片繁忙,两台收割机开足马力,在金黄的稻田里来回穿梭,轰隆隆的机鸣声中,一排排颗粒饱满的稻穗被快速卷入机身,切割、脱粒、清选一气呵成。
四川霆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廖升宣:从2019年开始,我们在省农科院的指导下,开始尝试用地膜技术种植有机稻,几年来,我们从种子的选择,地膜材质的改进,田管的优化上下功夫,不断的进行探索和尝试,使我们的技术更加科学和规范,生产的有机稻品质不断提升,年产逐年增加,今年我们每亩增产50斤,亩产达1350斤。
在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进程中,大竹县有机稻种植曾遭遇产量低、杂草多、效益差的“瓶颈”,让不少农户犯了难。2019 年,大竹县牵手四川省农科院,率先推广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种植技术,这项技术既能牢牢锁住土壤水分、抑制杂草疯长,还能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从源头守住稻米的生态安全。更关键的是,地膜在田间 60 到 90 天就能自然分解,变成水、二氧化碳和生物质,既省了农民回收地膜的辛苦,又彻底解决了农田 “白色污染” 的难题。
四川霆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技术人员 袁秀勇:采用地膜新技术种植,地膜有保湿、保温、抑制杂草生长的功效,在种植过程中只使用有机肥,物理防虫,确保了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吃得饱、穿得暖,有水喝,产量和品质自然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同时,我们的地膜是有解地膜,在60至90天可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绿色环保。
好技术带来好效益,全生物降解地膜种植的水稻因优质高产,深受农户青睐。目前,大竹县朝阳、杨家、永胜、周家、童家、四合等乡镇已广泛推广这项技术,种植面积超2万亩,总产量突破 1350万公斤。通过过硬的品质和科技支撑,“大竹有机大米” 成功出圈,成为当地农业提质增效的亮丽名片,让越来越多农户在这片金色稻田里收获沉甸甸的希望。
来源:大竹发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