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17(图源:界面新闻)
北京时间9月10日凌晨1点,苹果的“燃”主题发布会如期而至。
却让无数熬夜守候的果粉们直呼“燃不起来”。
两个小时的发布会看下来,朋友圈里满是“无聊”、“鸡肋”的吐槽。
就连资本市场也毫不留情——发布会刚开始介绍iPhone,苹果股价就应声下跌,最终跌幅接近2%,用最真实的数据表达了市场的失望。
这场发布会带来了三款新iPhone:常规升级的iPhone 17和Pro系列,以及全新亮相的轻薄款iPhone Air。
同场亮相的还有三款Apple Watch和AirPods Pro 3耳机。
有趣的是,苹果似乎依然遵循着"单数年小改,双数年大改"的潜规则,这次iPhone 17和Pro的升级确乎仍显得有些保守。
但平心而论,苹果这次依然可以视为拿出了几分诚意的。
此前盛传的涨价并没有发生,标准版iPhone 17起售价依然保持在5999元,还额外升级了内存和高刷屏,算是"加量不加价"。
而新成员iPhone Air定价7999元起,Pro版本8999元起,这个价格体系倒是在意料之中。
虽然发布会内容被吐槽“凉凉”,可苹果的热搜体质依旧不减,流量甚佳。
(这不,我也蹭上一波了)
深夜的发布会刚结束,#苹果发布会#就火速登顶热搜榜首。
到了第二天早晨大约六七点左右,热搜前十中仍有六个话题与新款iPhone相关,让人不得不感叹:“苹果还是那个苹果”。
1. 苹果的“保守创新”
两个多小时的产品亮相并未带来预期中的“爆燃”,这种期待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表面上看似是苹果创新能力的又一次“滑铁卢”,但若我们仅仅用“挤牙膏”三个字来简单概括,或许正落入了苹果设计的商业陷阱之中。
事实上,苹果的“保守”,从来都不是一种无奈,而更像是一种战略选择。
iPhone 17系列产品矩阵,就有这种“保守”而巧妙的市场算计。
标准版iPhone 17“加量不加价”——起售价维持在5999元,却换上了更大的内存和高刷屏幕;新推出的iPhone Air以7.99毫米的极致轻薄惊艳四座,却大胆取消了实体SIM卡;Pro系列则通过外观设计的微调,继续巩固其高端定位。升级看似不温不火,实则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精准打击的市场策略:用标准版稳住基本盘,用Air试水前沿技术,用Pro系列攫取高额利润。
至于eSIM功能的全面推行,目前国内似乎只有中国联通一家支持,但苹果此举无疑是在为未来的技术标准铺路。
这不禁让人想起当年苹果率先取消3.5毫米耳机接口的争议决定——起初备受质疑,最终却引领了行业变革。
苹果貌似总在玩一场“先破后立”的游戏,一般的套路是:通过硬件创新倒逼生态变革,再通过生态壁垒巩固市场地位。“强制创新”的背后,实质是苹果对产业链控制权的深度渴望。
在定价策略上,通过iPhone Air(7999元起)和Pro系列(8999元起)的价格上探,实际是成功地将产品均价再次拉升,同时又不失标准版(5999元起)这个“亲民”选项,让消费者在对比中产生了“性价比”的错觉,实则悄然抬高了整个产品线的价格天花板。
反观安卓阵营,至今仍在价格战的泥潭中挣扎,难以突破高端市场的利润壁垒。
2. 资本市场的反应
发布会期间的股价下跌,反映的是投资者对缺乏颠覆性创新的即时失望。
但哪怕大家再看远一点,就会发现苹果的估值逻辑早已发生转变——从增长故事转向“现金流+生态护城河”的稳健变化。
硬件创新放缓固然令人担忧,但服务收入占比超过25%的苹果,已经构建起了难以撼动的生态优势。
App Store、云服务、广告等业务组成的服务矩阵,正在成为苹果新的增长引擎。
当然,苹果也不是一直都牛的。
在中国市场,eSIM的推广受限于运营商支持度,可能影响iPhone Air的销售表现;华为凭借Mate 60系列的强势回归,正在高端市场形成分流效应;而产业链向印度等地的转移,也伴随着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
这些风险因素都在考验着苹果的全球战略布局。
尤其是苹果制造“去中国化”正在按下快进键的当下。
据外媒最新报道,苹果计划从2025年起,在美国市场销售的iPhone将全部转向印度组装;到2026年底,预计每年在美售出的超6000万部iPhone,百分百印上“印度制造”。
这并非突发奇想。
早在特朗普上一任期,苹果就已悄然启动供应链南迁。
2020年,印度工厂已开始量产iPhone11。
但今时不同往日——这条迁移流水线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运转。
尽管如此,中国仍是苹果最核心的生产基地。
截至2024年,超85%的iPhone由中国工厂完成组装,全球超一半的苹果零部件仍在中国生产。
但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像一把悬顶之剑。
今年4月,特朗普抛出“对等关税”大招,部分税率飙至125%。
摩根士丹利当时警告:苹果每年或损失330亿美元,相当于其2025财年利润的四分之一。
虽几天后苹果产品被火速列入豁免清单,躲过一劫,但政策反复无常。
苹果不得不加速全球布局,以抵御下一轮潜在冲击。
供应链之外,苹果还面临另一场更为严峻的战役:AI创新的掉队。
一年前iPhone16发布会上,苹果曾高调宣称“为AI而生”,用大半篇幅描绘智能蓝图;而如今,AI却几乎沦为发布会的边缘话题。
当折叠屏也不再称得上突破,AI已是苹果必须拿下的背水一战。
2018年,苹果从谷歌挖来AI负责人John Giannandrea,被视为重振信号。
然而八年过去,苹果在AI赛道上不仅被谷歌、微软遥遥领先,更被OpenAI等后来者甩在身后。
更尴尬的是,苹果连承诺也屡屡跳票。
2024年WWDC上惊艳亮相的“Apple Intelligence”,原定去年10月登陆中国,却一推再推,至今未见踪影。
期待,好像正逐渐沦为失望。
3. 战术还是战略?
面对苹果的“保守创新”,中国厂商的反应颇值得玩味。
小米总裁卢伟冰评价iPhone“牙膏挤爆了”,这种言论固然有助于短期营销造势,但若陷入“创新骄矜”的陷阱,就不太秒了。
尤其是现在热流四散的时候。
苹果的可怕之处从来不在于单代产品的惊艳,而在于其深厚的生态护城河、强大的品牌溢价和标准定义能力。
iOS与Mac、Watch、AirPods的协同效应,构建了一个几乎密不透风的生态系统,即便创新不足,苹果仍能维持高端定价,这是安卓阵营至今难以企及的高度,而从Lightning到eSIM,苹果始终掌握着技术标准的主导权,而非被动跟随。
中国厂商不能为了创造营销的效果而下场实施所谓的“战术嘲讽”,这并无任何益处。
参数竞赛和价格战争固然能在短期内获取市场份额,但要想真正与苹果分庭抗礼,必须构建起自己的核心壁垒。
这需要我们在底层技术(芯片、操作系统)、供应链话语权(如折叠屏铰链、电池技术)和全球化渠道能力上进行长期投入。
华为在麒麟芯片和鸿蒙系统上的突破,正是这种战略定力的体现。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战略上可以藐视,但战术上必须重视。
所以我认为,在战术层面,中国厂商应该更聚焦于用户真实痛点。
苹果的eSIM推进虽然激进,但国内用户更关心的可能是双卡双待、快充、信号等基础体验;在折叠屏、AI大模型本地化、卫星通信等新兴领域,中国厂商已经展现出领先优势,需要加速商业化落地;同时,要避免过度依赖国内市场,通过海外本土化运营降低单一市场风险。
4. 中国手机的破局点
这是一场关于创新的博弈,也是一场关于时间观的竞争。
苹果的“保守”源于其对长期主义的坚持——不追求昙花一现的惊艳,而是通过微迭代维持用户换机周期,用生态壁垒抵消创新不足。
中国的厂商则更需要在这种“快”与“慢”之间找到平衡:既要把握短期市场机遇,又要布局长期技术投资。
真正的竞争必然不是在热搜榜上的,而在供应链、操作系统和全球化能力的漫长征途中。
苹果的“挤牙膏”背后,是一场精心计算的商业策略,任何吐槽或讽刺都无法阻挡。
而中国厂商的破局之道,也不在于一场发布会的胜负,而在于能否构建起可持续的创新体系和商业模式。
现在,我们唯一确定的是,手机行业的竞争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在这里,单点创新的时代已经结束,系统竞争的时代正在开启。
谁能率先完成从“产品创新”到“生态创新”的跨越,谁就能在下一轮竞争中占据主动。
而对于中国厂商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本文作者 | 东叔
审校 | 童任
配图/封面来源 | iPhone 17(图源:界面新闻)
编辑/出品 | 东针-知识频道(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