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直播间总推三文鱼,晚上躺床上突然想起来三文鱼体内有寄生虫的传闻,顿时觉得没冲动买三文鱼就对了,但是爱吃这口儿的可就得犯寻思了,三文鱼体内真的有寄生虫吗?要是真有,为啥不直接禁了它呢?
其实答案是肯定的,某些三文鱼体内确实可能携带寄生虫。但这绝不是一道简单的“封杀令”就能解决的问题。
咱先看看三文鱼身上有啥寄生虫,在三文鱼身上最常“搭便车”的寄生虫,学名叫异尖线虫,是一种线虫。这家伙的生活史堪称一部“漂流记”:成虫寄生在海洋哺乳动物(比如鲸鱼、海豚)的肚子里,产出的虫卵随宿主的便便排出,在海水里孵化成幼虫。
这些幼虫先被小型甲壳动物(比如磷虾)吃掉寄生,小鱼吃了带虫的磷虾,大鱼又吃了带虫的小鱼,三文鱼这类海洋掠食者,恰恰就是这个链条里容易被“上车”的关键一站。
当三文鱼不幸吃进了携带活异尖线虫幼虫的“小零食”,这些幼虫就钻进了鱼肉里安营扎寨。如果人吃了携带活幼虫的生鲜或者没有彻底煮熟的鱼肉,坏事了!这幼虫就可能在人体消化道里“乱啃乱钻”,引发一种叫“异尖线虫病”的毛病。
别小看这虫子,它能在几小时或几天内闹腾得人上吐下泻、肚子绞痛,严重起来还可能引发强烈的过敏反应甚至肠胃穿孔,那滋味可不是闹着玩的。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各国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早已明确将其列为重要食源性寄生虫。
既然风险这么实在,听起来挺吓人,咱为啥不一禁了之呢? 这想法听起来痛快,但搁在实际生活里,还真行不通。
首先风险是可控的!人类对付这种寄生虫,手里有科学这把“金钥匙”。异尖线虫幼虫虽然能在鱼体内逍遥自在,但它们有个致命弱点,特别怕冻也怕热!国际上通行的安全准则是深度冷冻处理能有效杀死寄生虫幼虫。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发布的《鱼及渔业产品危害与控制指南》写了,生食或半生食的鱼类产品,想要有效杀灭寄生虫幼虫,核心手段就是冷冻。
要达到效果,得保证鱼肉中心温度达到 -20°C 并持续冷冻至少168小时;或者使用更强的低温,比如 -35°C ,冷冻时间可以缩短到15小时以上。套标准可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是大量科学研究验证过的可靠方法。
此外,彻底加热煮熟更是“万无一失”的终极保障。一般来说,鱼肉内部温度达到 63°C以上,并保持足够时间,就能确保所有寄生虫幼虫彻底失去活性。
现代渔业养殖的进步也功不可没,养殖三文鱼的环境和饲料都是高度可控的,大大切断了它们接触寄生虫中间宿主(那些带虫的小虾小鱼)的机会。因此规范养殖的三文鱼体内寄生虫的检出率和数量,远比野生捕捞的要低得多。
像挪威食品安全局发布的数据就很有说服力,2020年他们对养殖大西洋鲑鱼的监测显示,体内检出异尖线虫的比例极低,仅为0.17%,而且检出的虫体数量也极少。发达的养殖业为市场提供了更安全的选择。
在咱们国家,《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动物性水产制品》对生食水产品(包括三文鱼刺身)有明确的安全要求。生产企业在加工供生食的鱼类原料时,必须严格执行上述冷冻处理工艺规定,确保杀死寄生虫,这是硬性要求。
这套监管链条从源头捕捞养殖、工厂加工、冷链运输到餐饮销售,环环相扣,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入口安全。
三文鱼本身不是“罪魁祸首”,就像咱们爱吃蘑菇就得懂得分辨毒菇,喜欢吃河豚就得依赖专业厨师的精准处理一样,关键在于掌握科学的方法,进行规范的处理和恰当的烹饪。
正规渠道进口或国产三文鱼,都得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标准经过深度冷冻处理,其风险已被控制在极低水平。当然如果你实在心存顾虑,选择将三文鱼煎至两面金黄熟透再吃,同样是安全又美味的选择,你喜欢吃三文鱼吗?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