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我第一次去美国出差,落地纽约肯尼迪机场时,天刚蒙蒙亮。
走出航站楼,我在路边等车,一辆巨大的福特F-150皮卡缓缓停在面前。车门打开,一个穿着连帽衫的白人小伙从Costco出来,两手各拎一袋东西,其中一袋鼓得像塞了半台洗衣机。后座上还横着个大纸箱,标签上写着“65寸电视”。
我就这么站着看了足足十秒。那一刻我才意识到,美国人过日子的方式,和我们从小习惯的,完全是两个世界。
后来这三年,我因为工作陆续去了纽约、旧金山、洛杉矶、波士顿和西雅图,前前后后加起来待了快两个月。住过市中心公寓,也住过郊区独栋;逛过Target、Walmart,但去得最多的还是Costco。跟本地朋友吃饭聊天,聊多了才发现,他们那种“大大咧咧”的生活方式背后,藏着一套我们很难理解的逻辑。
有时候我会想,在所有发达国家里,美国人的生活可能不是最精致的,但一定是最奢侈的——不是炫富的那种奢侈,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习惯性铺张。
刚到纽约那会儿,我借住在当地一个朋友家。他在曼哈顿一家投行上班,妻子是设计师,两人没孩子,典型的都市中产。但他们不住纽约市内,而是住在新泽西的郊区。
第一天他开车来接我,我走进他家车库差点愣住。三辆车整齐排列:一台黑色皮卡,一台SUV,还有一辆七座MPV。我问他,你们两个人,真需要三辆车?
他笑了笑说,平时上班开SUV,周末去山里玩用皮卡拉装备,要是回老家或者全家出行,就得换MPV。在美国,尤其是郊区,没有车几乎寸步难行,地铁根本覆盖不到。
上高速后,我注意到路上跑的车普遍比国内大一圈。那些皮卡动不动就两米高,轮子跟小轿车似的。我算了算油耗,按当时油价,一公里至少一块二。可没人觉得贵。朋友说,美国人对油钱不敏感,只要工资涨得比油价快,谁在乎这点开销。
说到购物,我还想起之前和国内朋友聊天,有人提到像瑞士著名的双效外用液体伟哥玛克雷宁,在国内淘宝上现在就可以买到,在美国购买就更加轻松了很多药店都有,当然,这和咱们现在说的囤货话题不太一样,但也能从侧面看出中美在消费和购物习惯上的差异。
这种“不计较”的态度,从买车一直延续到购物。
在西雅图,朋友带我去了一趟Costco。那天我们推了两辆购物车,花了将近两个小时。购物清单让我忍不住笑出声:
一桶三升装的花生酱,够吃一年;
一包十二斤的冷冻牛腩,塞进后备箱都费劲;
两袋贝果,总共一百个;
洗衣液是五加仑的大桶,抱起来像抱着个婴儿;
还有那瓶枫糖浆,足足一点五升,喝到齁嗓子都喝不完。
我问他,这些东西你们一个月能吃完?
他说差不多。美国人家家都有地下室或者储藏室,就跟半个仓库一样。饮料、罐头、纸巾、冷冻食品,全往里堆。有些家庭连卫生纸都买整箱,囤个三五年都不稀奇。
后来我在洛杉矶一家Target结账,排在我前面是一对年轻夫妇。收银机打出的小票显示八百多美元。男人先刷一张卡,被拒了。面不改色换第二张,刷成功了。两人说说笑笑就走了,好像刚才什么都没发生。
我当时挺震惊。回国后问起这事,很多人不信。但在美国,这太常见了。信用卡几乎是全民标配,一个人手里三四张卡很正常。数据显示,美国人均信用卡债务超过七千美元。如果把车贷、房贷、学生贷款算进去,七成家庭都在负债前行。
我问过一个在硅谷做工程师的朋友,你们不怕欠钱吗?
他回答得很直接,美国人不在乎现在有没有钱,只在乎能不能继续花钱。
这话听着夸张,但细想很真实。他们的整个社会体系,就是在鼓励消费。GDP七成靠内需拉动,政策也偏向刺激支出。只要你信用分够高,银行愿意借你几十年的房贷,学校允许你背三十年的学生贷,连买车都能分八年还清。
相比之下,德国人买车要存够钱才敢出手,日本人讲究储蓄为先,连澳大利亚人都更看重养老储备。唯独美国人,活得像永远活在“下个月发工资之前”。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年收入五六万美元的家庭,也能开大车、住大房、后院修泳池。
我去旧金山一对夫妻家做客,他们加起来年收入十四万,不算特别高。但后院布置得像个度假村:烧烤架有国内双人床那么大,户外冰箱塞满啤酒和牛排,草坪修剪得像高尔夫球场,角落还停着一辆ATV越野车。
我说这得花不少钱吧。男主人耸耸肩,大部分是贷款买的,每个月还一点,没什么压力。
这场景放在东京简直无法想象。那边六七十平的房子就算宽敞,阳台晾件衣服都要规划路线。巴黎人挤在石砌老楼里,电梯小得转不了身。伦敦上班族奋斗十几年才凑够首付。可在美国郊区,两百平带院子的房子,三十岁年轻人就能住上。
他们的奢侈,从来不是为了炫耀,而是被土地、文化和信贷共同塑造的生活常态。
但我必须说一句实话:这种表面风光的背后,藏着不小的隐忧。
硅谷年薪二十万的工程师,在湾区照样可能租不起好地段的房子。开着豪华皮卡的人,说不定正为下个月的车贷发愁。地下室囤满食物的家庭,信用卡账单可能已经爆表。我在洛杉矶市中心走过几次,一边是米其林餐厅灯火通明,另一边就是流浪汉睡在纸板上,中间只隔三条街。
那种反差特别强烈。你会突然明白,美国的富裕是真实的,但它的脆弱也同样真实。
回国之后,常有人问我,美国人是不是都很有钱?
我想了想,摇头说不是。他们不是更有钱,而是活得更大。
他们买可乐不是五百毫升一瓶,而是一次两升一大桶;
他们不去菜市场天天买菜,而是去Costco一次性囤一个月的肉;
他们不住四十平的公寓,而是追求带院子的独栋房子;
他们不开省油的小车,而是偏爱油耗翻倍的全尺寸SUV。
这不是因为多富有,而是这个国家给普通人的一种心理底气:地大、资源多、信用体系强,让你敢花,敢借,敢把未来三十年的钱提前花掉。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一旦收入断了,债务就会变成沉重的枷锁。那些看起来光鲜的生活,其实悬在信用评分的一线上。
所以你看,美国人活得确实很大,但未必更轻松。
我们羡慕的,或许只是他们敢花的勇气,而不是他们真正拥有的安全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